成語《毛遂自薦》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毛遂自薦:máo suì zì jiàn
詞源:《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于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于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詞由:毛遂是戰國時趙平原君趙勝的食客。趙惠文王九年,秦軍圍攻趙都邯鄲,趙王派相國平原君去楚國求救。平原君決定在三千食客中挑選二十個文武雙全的人同行,左挑右選,好容易才選出十九人。這事被毛遂知道了,他來到平原君跟前,對平原君說:“我聽說您將要出使楚國,聯楚抗秦,并打算挑選門下食客二十人同往,如今還少一人,請您允許我與您同行。”平原君本來有些看不起他,不想帶他去,由于毛遂態度堅決,就同意了他的請求。來到楚國后,平原君與楚王久議不決,沒有達成任何協議。毛遂見了,就按劍上前,義正詞嚴地指責楚王,迫使楚王答應了平原君的要求,雙方在殿上達成了聯合抗秦的協議。
詞義:毛遂自己推薦自己,隨平原君赴楚求救。毛遂:戰國時趙國平原君的門客;薦:推薦。現比喻自我推薦,擔負重任。
書證:周而復《上海的早晨》:“馬慕韓睨視他一眼,沒有吭聲,覺得馮永祥太不識相,可是他又不好毛遂自薦。”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毛遂自薦自古就有,喬光樸也是毛遂自薦,但和這些人的自薦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性質。”
上一篇:成語《殘羹冷炙》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汗流浹背》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