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九原可作》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九原可作:jiǔ yuán kě zuò
詞源:《國語·晉語八》:“趙文子與叔向游于九原,曰:‘死者若可非也,吾誰與歸!’叔向曰:‘其陽子乎!’文子曰:‘夫陽子行廉直于晉國,不免其身,其知不足稱也。’”
詞由:趙文子和叔向都是春秋時晉國的大夫。有一次,他們兩個人一同到九原這個地方去觀游。九原是晉國卿大夫的墓地。面對無數(shù)死去的卿大夫的墳?zāi)梗w文子對叔向說:“和死去的卿大夫相比,我和那一個相同呢?”叔向說:“和陽處父差不多吧?”趙文子說:“陽處父品行廉潔,忠于晉國,可是缺少謀略,最后被狐射姑殺掉,就他的心計來說,是不值得稱道的。”叔向說:“那末和舅犯相似?”趙文子說:“舅犯見利不顧其道, 也不值得稱道。我要做象范會這樣的人。”
詞義: 埋在九原的晉國卿大夫假如可以活起來, 和活著的卿大夫那一個相象。九原: 春秋時晉國卿大夫的公墓; 可作: 可以活起來。后用來表示設(shè)想已死的人再生。
書證:唐·楊炯《益州新都縣學(xué)碑》:“若使九原可作,大君得廊廟之才。”唐·杜牧《長安雜題長句六首》之四:“九原可作吾誰與, 師友瑯琊邴曼容。”宋·陳亮《英豪錄序》:“蓋晉武帝稱 ‘安得諸葛亮者而與之共治’,正使九原可作, 盍亦思所以用之。”清·錢謙益《父友竹贈征仕郎兵科給事中》: “九原可作, 斯無愧于典型。”
上一篇:成語《乘肥衣輕》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習以為常》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