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驕奢淫逸》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驕奢淫逸:jiāo shē yín yì
詞源:《左傳·隱公三年》:“驕、奢、淫、泆,所自邪也。”
詞由:公元前720年,衛莊公娶了齊國太子得臣的妹妹,名叫莊姜。莊姜長得美麗,但不生孩子。后衛莊公又在陳國娶妻,名叫厲媯,生個兒子叫孝伯,早死。厲媯的妹妹名叫戴媯生了桓公,莊姜把他作為自己的兒子。公子州吁是衛莊公一個寵姬生的,很受寵愛,他喜愛武事,莊公不禁止,莊姜則討厭這孩子。衛大夫石碏勸衛莊公說:“我聽說愛子,應該以道義來教育他,使不走上邪路。驕、奢、淫、泆,這是走上邪路的結果。這四種惡習之所以產生,也是因為寵愛過分的關系。要是立州吁為太子的話,那就早定下來,如果不定下來,將來會釀成禍亂。”石碏還講了很多道理,提醒衛莊公,但衛莊公不聽。石碏的兒子石厚與州吁交往,石碏禁止也沒有用。不久桓公即位,石碏退休。第二年春天,州吁殺了桓公,自立為國君。后來石碏用計謀通過陳國將州吁和石厚除掉,迎立子晉為國君。
詞義:原指驕橫、奢侈、荒淫、放蕩四種惡習。逸:亦作“泆”放蕩。后形容剝削階級放縱奢侈、荒淫無度的糜爛生活。
書證:聞一多《神話與詩·屈原問題》:“藝術隨著貴族生活的驕奢淫逸,而與教育脫節,變成了少數人縱欲的工具。”
上一篇:成語《馬齒徒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魚貫而入》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