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揭竿而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揭竿而起:jiē gān ér qǐ
詞源:漢·賈誼《過秦論》:“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罷散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而旗,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詞由:這是說的陳涉起義開初的事。陳涉出身貧苦,用破甕作窗戶,用繩子拴著門軸,所謂低等的人,是被征發(fā)去漁陽戍守的。才能也不高,沒有孔子、墨子那樣一套理論,沒有陶朱、猗頓那樣擁有錢財。他在當(dāng)兵隊伍中,舉行起義,率領(lǐng)疲困散亂的人,人數(shù)也只有幾百,他們就憑這點力量攻打秦王朝了。他們砍斷樹木作為兵器。高舉起義大旗,全國都起來響應(yīng),如影隨形地跟著陳涉。這樣,秦朝就滅亡了。
詞義:陳涉高舉義旗起來反秦。揭:高舉;竿,竹竿代旗幟。后泛指人民高舉旗幟起來反抗統(tǒng)治者。
書證:魯迅《談“激烈”》:“憤激便有揭竿而起的可能,而‘可嘆也夫’則瘟頭瘟腦,即使全國一同嘆氣,其結(jié)果也不過是嘆氣,于‘治安’毫無妨礙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目前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朝不保夕,只要有人振臂一呼,誰不揭竿而起?”
上一篇:成語《排難解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攀龍附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