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排難解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排難解紛:pái nán jiě fēn
詞源:《戰國策·趙策三》:“魯連笑曰:‘所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 仲連不忍為也。’”
詞由:戰國時,秦軍有一次圍困了趙國國都邯鄲,趙王向魏國求援。魏王派晉鄙率兵救趙,卻不敢同秦兵交戰。魏王又派辛垣衍為使臣,去勸說趙王向秦國屈服。這時,齊國人魯仲連(即魯連)正訪問邯鄲,聽到了這“屈服”的消息,立刻去求見趙相平原君和辛垣衍。魯仲連列舉歷史事實,分析當時形勢,嚴斥“尊之為帝”的謬論,指出屈服的嚴重后果,使辛垣衍聽了也受感動,當即表示堅決放棄妥協政策。秦軍得知這一信息,為了防止意外,即刻退兵五十里。同時,魏國的信陵君殺了晉鄙,馳援救趙,邯鄲就解圍了。事后,平原君準備給魯仲連封地,送他千金,他一概不受,笑笑說:“天下之士之所以高貴,是因為他們替人排難解紛而不取報酬。如果想要報酬,這不就成了商人?我不忍心這樣做。”
詞義:替別人排除危難,調解糾紛。
書證:宋·司馬光《司馬溫公文集·答孔文仲司戶書》:“夫國有諸侯之事,而能端委束帶,與賓客言,以排難解紛,徇國家之急。”清·李漁《意中緣·設計》:“況且排難解紛是我輩的常事,何足為奇!”
上一篇:成語《按圖索驥》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揭竿而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