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幼學壯行》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幼學壯行:yòu xué zhuàng xíng
詞源:《孟子·梁惠王下》:“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如?”
詞由:有一天,孟子去求見齊宣王,說:“我有個故事想說給大王聽聽,不知您愿不愿聽?”齊宣王說:“請講吧。”于是孟子便講了起來:“假如現在要蓋一座大房子, 那必定先派工匠去采辦大的木料。工匠找到了, 大王一定會稱贊他能干。后來他們在施工中不留意, 把木料削得小了,大王見了一定會發怒,以為他們不會辦事。但是有人自幼就學那圣賢治國的道理, 預備到壯年時施展他的學問的, 可你大王命令他丟棄平日所學的東西, 聽從大王的意旨, 這將會怎么樣呢?”齊宣王說:“這當然不行。”孟子接著又說:“假如現在有一塊沒有經過琢磨的璞玉在此, 雖然價值萬金, 也不能不經過玉工的琢磨。至于治理國家, 反說權且丟掉你平日所學的道理, 來服從我的意旨吧! 這與你教玉人雕琢美玉有什么不同了呢?”齊宣王聽了孟子的這番話, 懂得了這樣的道理: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成材。
詞義: 原指自幼學習圣賢治國之道, 壯年施展經世治國之才。后凡指幼年勤奮學習, 壯年施展才能。
書證: 明·趙弼《愚莊先生傳》:“行吾之道, 不負吾幼學壯行之志矣?!?
上一篇:成語《年深日久》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廣陵散絕》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