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五千年泱泱大國,伴隨著文明的興起與衰落,華夏文明卻一直未曾中斷,當古巴比倫文明湮滅,尼羅河泛濫不息,中華文明卻仍巋立不倒于世界文明之林,這都源自于中華“和"的文化。《尚書正義》有云“冕服華章日華,大國日夏”。中華文化滋養了千千萬萬炎黃子孫,而中華之文化得以留存下來的原因,即是中國文化中“和”的精神,無論外來文化沖擊還是和平演變,中國“和”的文化都能發揮其兼容并包的特點,將其雜糅吸收,從而形成多彩豐富的文化體系。無論是京都八百寺的唐風遺韻,還是大韓的太極旗,東亞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無法容忍異端的存在,不懂“和"之精髓,雅利安人自詡為最優秀的種族,對于其他文化與種族缺乏包容之心,他們劍指巴比倫,飲馬恒河,卻最終賦予傷亡王妃婦好率領的聯軍,古代先賢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其核心即為“和"之存在,太極真虛,陰陽相合,陰陽魚之形狀,亦在閘明“和"之道。
“和”文化不僅貫穿于中國歷史的核心,還體現于中華文明的種種之中,雕梁畫棟三千,扶風琴瑟和鳴,四合院的別致,中國的建筑、音樂、藝術都蘊含無數“和”的元素,而龍鳳呈祥,天地相生等理論,更印證中國的“和"之美,“和"字與仁義道德等共同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體系。
中國歷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封建社會,而封建社會基本制度之一即為“宗法制”,古語有云“家和萬事興”。“和”這一標準,亦被作為維系家庭關系的準則之一,而中日韓等東亞國家,之所以在歷史上維系相對穩定的社會狀態,與其社會所奉行的道德準則不無關系,而日本尤為重視,大和民族的尊皇傳統也就可以理解了。
在當今社會中,外交關系的基本準則“和而不同",聯合國對世界各方的協調,都運用了“和”的原理,體現了“和"的內涵,不僅當代沿用,而且會在每個時代熠熠發光。古時先賢,望向無邊星空,暢談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之理想;今人將視線投向更遠處發出,“我們要到哪里去"之問,心中有“和”,可亦或天下同焉?
作文點評:
閱讀面比較寬,寫得好
上一篇:許欣欣《和》議論高中作文
下一篇:張清瑞《和》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