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爾虞我詐》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爾虞我詐:ěr yú wǒ zhà
詞源: 《左傳·宣公十五年》:“宋及楚平, 華元為質。盟曰:‘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詞由: 公元前595年九月, 楚莊王興兵伐宋, 到第二年五月, 楚王打算撤兵, 可申犀提出一個意見: 只要楚國裝出長期作戰的樣子, 宋國一定會投降。宋國怕了, 就派華元夜入楚師, 對楚軍主將子反說: 現在我們宋國已經到了交換孩子來吃、拿人骨當柴來燒的地步了, 但我們仍準備堅持到底! 如果你們后退三十里, 我們就可考慮你們的要求。子反也如實告訴華元: 楚軍的糧草也不夠三天了。子反知道宋國死守的決心,便報告楚王。楚軍后退三十里,和宋國簽定盟約;華元也作為人質去楚。盟約中寫到:今后楚、宋要和平共處,真心相待,不要互相猜疑,互相欺騙。
詞義:你猜疑我,我欺騙你,互不信任。爾:你;虞、詐:欺騙。亦作“爾詐我虞”。
書證:任光椿《戊戍喋血記》第十七章:“國內,南方各會黨首領之間,也是互相猜忌,勾心斗角,爾虞我詐,令人煩腦。”清·端方《請平漢滿畛域密折》:“其次焉者,雖幸未致國家之分裂,而國中諸族,爾詐我虞,人各有心,不能并力一致。”毛澤東《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團結要是真正的團結,爾詐我虞是不行的。”
上一篇:成語《小題大做》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嘗鼎一臠》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