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另起爐灶》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另起爐灶:lìng qǐ lú zào
詞源: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四回:“多九公說:‘他以腐臭之物,如數給仆婢盡量飽食,倒也罷了;不但忍饑不能吃飽,并且三次、四次之糞,還令吃而再吃,必至鬧到“出而哇之”,飯糞莫辨,這才“另起爐灶”。’”
詞由:唐敖、林之洋、多九公三人周游各國,到了無腸國就談這個國家的風俗人情。唐敖問:“這個國家的人沒有腸子,是不是確實?”多九公說:“不是沒有腸子,而是腸子直的,吃下去的東西從腸子一通而過。吃東西只要這么一過就足了。”唐敖問:”既然這樣,為何富家不多呢?”多九公說:“這就有會打算和不會打算的分別了,會打算的,就吃了再吃,從腸子出來的,名為糞,但還沒腐臭,于是就把糞保存起來,吃到飯糞分辨不出來才另換別的東西吃。”
詞義:另外重支爐灶。比喻重新做起,或另搞一套。
書證: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一○八回:“非是我好另起爐灶,只為那邊侄子親迎,有許多不便處。”郭沫若《學生時代·創造十年續編》:“革命的爆發也不外是一種自然療治性的‘煙囪掃除’。但這掃除來得激烈,其趨勢是要把煙囪乃至爐灶本身都爆破,這便應著俗語所說的‘另起爐灶’。”梁斌《紅旗譜》五十:“第二師范解散,要另起爐灶重新招生,重新招聘教職員。”
上一篇:成語《口尚乳臭》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