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梨園弟子》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梨園弟子:lí yuán dì zǐ
詞源: 《新唐書·札樂志》:“明皇既知音律, 又酷愛法曲; 選坐部伎子弟三百, 教于梨園, 號皇帝梨園弟子”。
詞由: 唐玄宗是歷史上有名的好樂愛色的昏君。開始還好, 后期政治腐敗, 奢侈荒淫。他愛好聲色, 又懂得音律, 為了盡情玩樂, 選了樂工三百人, 宮女數百人, 集中在梨園教習, 他自己還親自教授樂曲,親自訂正聲誤。稱樂工為“皇帝梨園弟子”, 稱習練的宮女為“梨園弟了”。
詞義: 唐玄宗培訓的歌伶舞伎。梨園:唐玄宗教練歌舞藝人的地方。后泛指戲劇演員亦作“梨園子弟。”簡作“梨園”。
書證:唐·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梨園弟子散如煙,女樂余姿寒映日。”唐·白居易《長恨歌》:“梨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回:“擇于五月初三日,莫愁湖湖亭大會。通省梨園子弟各班愿與者,書名畫知,屆時齊集湖亭,各演雜劇。”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羅剎海市》:“馬駿,字龍媒,賈人字。美豐姿。少倜儻,善歌舞,輒從梨園子弟以錦帕纏頭,美如好女,因復有‘俊人’之號。”董必武《觀湖北省戲曲學校同學演出》:“演出民間氣息真,梨園舊事日生新。”
上一篇:成語《梁上君子》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楚材晉用》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