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便宜行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便宜行事:pián yí xíng shì
詞源:《史記·蕭相國世家》:“何守關中,侍太子治櫟陽,為法令約束,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輒奏上,可,許以從事;即不及奏上,輒以便宜施行,上來以聞。”
詞由:漢劉邦在推翻秦王朝、打敗楚霸王項羽中,謀臣蕭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劉邦率軍攻入秦都咸陽以后,蕭何收取了秦王朝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和郡縣的戶口,為漢王朝建立以后制訂法令、治理國家作了充分準備。楚漢相爭中,蕭何推薦了韓信為大將,東征西討;自己則以丞相身份留守關中,輔佐太子管理后方,籌集、輸送士卒和糧餉,支援前方。遇到一些重大事情,他都及時請示劉邦;如果來不及請示匯報,便根據當時的實際,采取恰當的處理辦法,然后再行報告。正因為他忠心耿耿,且又機智靈活地處理政務,所以劉邦十分信任他。
詞義:指來不及上奏請示時,根據當時當地實際情況,自行處理事情。便宜:方便、適宜。亦作“便宜從事”。
書證:《漢書·魏相傳》:“數條漢興以來,國家便宜行事,及賢臣賈誼、晁錯、董仲舒等所言。”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汝既為水軍都督,可以便宜從事,何必稟我!”
上一篇:成語《低首下心》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倒懸之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