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倒懸之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倒懸之危:dào xuán zhī wēi
詞源:《孟下·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悅之,猶解到懸也。”
詞由:戰(zhàn)國紛爭的年代,諸侯為了自身的利益,東征西伐,戰(zhàn)無寧日,廣大老百姓既要出征夫,又要出錢糧,真象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難受得似倒懸在梁柱之上。孟子是孔子以后的大儒者,他也竭力主張推行仁政,一再勸導施政者要以民為本。有一次,孟子對學生說:如果有一個萬乘之國,肯行仁德的政治,百姓一定會象解除他們倒掛著的困危那樣愉快。若切實做起來,就會事半而功倍。他還指出:現(xiàn)在這個時候實行仁政,最有效驗,百姓也最歡迎。
詞義:象人被倒掛著那樣的危急。倒懸:倒掛。比喻處境極壞亟需想法解救危難。亦作“倒懸之急”、“倒懸之厄”。
書證:《后漢書·藏洪傳》:“北鄙將告倒懸之急。”《三國志·蜀志·趙云傳》:“云遂隨從,為先主主騎。”裴松之注引《云別傳》:“云答曰:‘天下讻讻,未識孰是,民有倒懸之厄。’”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有游客張君瑞,奉書令小僧拜投于麾下,欲求將軍以解倒懸之危。”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盜賊蜂起,奸雄鷹揚,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
上一篇:成語《便宜行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假以辭色》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