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傳聞異辭》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傳聞異辭:chuán wén yì cí
詞源:《春秋·隱公元年》:“公子益師卒。”《公羊傳·隱公元年》:“何以不日?遠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異辭。”
詞由:孔子修《春秋》時,對于公子益師的死,僅作了這樣簡單的記載:“公子益師卒”,沒有寫出死于何月何日。《公羊傳》為這一記載作了這樣的說明:為什么不注明那一月那一日死呢?因為所見、所聞、所傳都是異辭。這事離開孔子修《春秋》已歷三世。而孔子記錄年世,因遠近不同,措辭也不同。這是儒家經學今文學派所推崇的“春秋筆法”之一,認為孔子處理史料有條理的表現。實際上,益師死了以后,魯隱公不去參加葬儀,以表示對益師的輕賤。孔子這樣記載,借不記月日以顯示對益師的薄淺。
詞義:《春秋》處理史料有條理,記錄年世因遠近不同,措辭也就不同。傳聞:原指久遠的事,后為聽來的傳說;異辭:原指措辭有所不同,后指說法不一。后用來說明傳來傳去說法就不一樣。
書證: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八:“或李因田事而附會,或田因李事而推演,均未可知。傳聞異詞,姑存其砭世之意而已。”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十二回:“臺事傳聞異辭,我們如墜五里霧中。”
上一篇:成語《傳檄而定》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低首下心》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