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雞骨支床》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雞骨支床:jī gǔ zhī chuáng
詞源: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備禮哭泣。武帝謂劉仲雄曰:‘卿數省王、和不?聞和哀苦過禮,使人憂之。’仲雄曰:‘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
詞由:西晉的王戎,在做豫州刺史,母親死了。他是很孝順母親的,可是在母喪期間,卻不按喪禮大辦喪事,而是喝酒吃肉,并且經常還觀看別人下棋。但他的容貌一天天憔悴下來,甚至要拄杖走路。人削瘦得就象只剩有一副骨架子。和嶠也是一個名士,但他按喪禮辦母親的喪事,一邊辦喪事,一邊悲哀哭泣。晉武帝說:“和嶠這樣悲哭,真叫人擔憂。”劉仲雄說:“和嶠哭歸哭,沒有傷神,可王戎悲哀得十分傷身體了。要擔憂的,倒是王戎啊!”
詞義:因悲哀而身體消瘦得只能躺在床上了。雞骨:象雞的骨架了,形容瘦弱;支:支離,形容憔悴。原意指因親喪而悲哀過度,后用來比喻在親喪中能盡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
書證: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寄生》:“父母憂甚,責其自誤。王孫無詞,惟日飲米汁一合。積數日,雞骨支床,較前尤甚。”
上一篇:成語《魚目混珠》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龍山落帽》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