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拔山舉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拔山舉鼎:bá shān jǔ dǐng
詞源:《史記·項羽本紀》:“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庇帧坝谑琼椡跄吮杩犊?,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p>
詞由:項羽,名籍,秦末下相人。因叔父項梁在家鄉殺了人,為躲避災禍,隨同叔父來到吳中。當時,項羽才二十多歲,長得身材魁梧,體力強壯,能把幾百斤重的鼎舉起來。后來,項羽起兵反秦,接著又同劉邦爭霸天下,從二十四歲開始,奮戰了八年,最后被漢軍包圍于垓下。那天晚上,只聽得四面楚歌,項羽知道大勢已去,便在營帳中對著愛妾虞姬和名馬“騅”痛飲高歌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哀嘆自己雖力能拔山, 豪氣蓋世, 然而天時對自己不利, 也無可奈何。最后項羽終于自刎于烏江。
詞義: 能把山拔起, 把鼎舉起。形容力強氣壯。亦作“拔山扛鼎”。
書證: 清·彭養鷗《黑籍冤魂》第一回:“一個人被鴉片束縛住了, 任你是拔山舉鼎的英雄, 銅澆鐵鑄的羅漢,只要煙癮一發,頓時骨軟筋酥,連一些氣力都沒有?!鼻濉蔷磋鳌度辶滞馐贰返谖迨换兀骸鞍紊娇付χx士, 再顯神通; 深謀詭計之奸徒, 急償夙債?!?
上一篇:成語《披荊斬棘》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擇善而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