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擇善而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擇善而從:zé shàn ér cóng
詞源: 《論語·述而》:“三人行, 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詞由: 春秋時代, 衛國有個人叫公孫朝, 他很想知道孔子的學問是從哪里學來的, 于是就去問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子貢告訴他說:“我們的老師什么地方都學, 什么人都學, 沒有一定的老師專門傳授。”有人聽說此事就去問孔子本人。孔子說:“如果幾個人在一起走, 那其中一定有人是值得我學習的, 我選擇他們的長處盡心跟著學, 看到他們有不好的地方, 我就對照改正。”孔子不僅這樣說, 還真的這樣做了,傳說他曾向郯 (tan)國國君請教古代的官職名稱, 向東周大夫萇 (chang) 弘請教過古樂, 向魯國的樂官師襄學習彈琴, 向楚國的老子請教過禮儀。
詞義: 選擇其中好的學習。擇: 選擇。善: 長處, 優點。從: 跟從,追隨。即學習別人的優點、長處。
書證、晉·范寧《春秋谷梁傳序》:“夫至當無二, 而三傳殊說,庸到不棄其所滯, 擇善而從乎?”清·陳灃《東塾讀書記·春秋三傳》:“范氏序,歷舉三傳之傷教害義者, 又言棄其所滯, 擇善而從, 此范武子立心之公正也。”
上一篇:成語《拔山舉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持盈保泰》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