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頑廉懦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頑廉懦立:wán lián nuò lì
詞源:《孟子·萬章下》:“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詞由:伯夷是古代有名的賢士,孟子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有一次,孟子與他的學生萬章交談,當談到伯夷時,孟子大發感慨說:“伯夷真了不起。他眼睛不看壞東西, 耳朵不聽惡聲音, 非理想的君主, 不與共事; 非理想的百姓, 不去管理。天下太平, 他就為國出力; 天下混亂, 他就隱居不出。凡是施行暴政的侯國,住著暴民的地方,他避而遠之。他覺得同種田人相處,就好比穿著華貴的服裝坐在臟地方一般。在暴君殷紂王執政時, 他住在遙遠的北海之濱,期待明君出現。所以聽到伯夷高風亮節的人, 即使貪婪者也廉潔了, 懦弱者也立志自強了。”
詞義: 使貪婪者變得廉潔, 使懦弱者能夠自強。形容具有巨大的感化力量。亦作“廉頑立懦”。
書證: 宋·朱熹《與王龜齡書》:“誠不自意, 充頑廉懦立之效, 乃于吾身見之。” 清·方宗誠 《古文簡要序》: “至于上古以來, 圣君賢臣地平天成之績, 良將循吏撥亂反正之功……可以廉頑而立懦者, 茍非有文以紀之, 則又何以昭法戒, 而使后之人多識多聞以畜其德。”
上一篇:成語《陵谷變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顛倒黑白》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