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顛倒黑白》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顛倒黑白:diān dǎo hēi bái
詞源:戰國·楚·屈原《九章·懷沙》:“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鳳凰在笯(籠)兮,雞鶩(鴨)翔舞。”
詞由:戰國時楚國的大詩人屈原,與楚國的王族同姓,做過左徒,楚懷王很信任他、重用他。一次,懷王讓屈原制訂國家的重要法令,上官大夫想看初稿,屈原未同意,心存妒忌的上官大夫就在懷王面前說他居功自傲,懷王因此疏遠了屈原。后來,秦國想攻打齊國,就派張儀來拉攏楚國。端方正直的屈原,屢屢勸諫懷王堅持合縱相親、聯齊抗秦的策略,指出秦是虎狼之國,不要受騙上當。可懷王不能聽信忠言、明辨是非,而是親近上官大夫、令尹子蘭,聽信寵姬鄭袖,使得本來較強大的楚國日益衰弱。屈原對此十分氣憤,于是在投汨羅江前作的《懷沙》賦中寫到:“現在的楚國是黑白顛倒,上下錯亂。好人(鳳凰)被關在籠子里,壞人(雞鶩)則逍遙自在,為非作歹。”
詞義: 白的說成黑, 黑的說成白。形容故意違反事實, 混淆是非。
書證: 清·彭養鷗《黑籍冤魂》第七回:“他本是幾十年的老煙鬼, ……終日終夜, 只是躺在煙鋪上, 公事大小, 一概不問, 任著幕賓胥吏,顛倒黑白。”
上一篇:成語《頑廉懦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食少事煩》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