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既來之,則安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既來之,則安之:jì lái zhī , zé ān zhī
詞源: 《論語·季氏》:“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 和無寡, 安無傾。夫如是, 故遠人不服, 則修文德以來之; 既來之, 則安之。”
詞由: 冉有、子路為季氏要討伐顓臾這件事, 去請孔子。孔子回答說: 不能這么做。顓臾是魯國的附庸, 他不來朝, 應該修政。他說:“我以為對一個國家一個家庭來說,不怕錢財少, 就怕占有的不均勻;不怕窮, 就怕不安寧; 如果均勻了就沒有什么窮富, 和順了也就沒有多少, 安寧了也就沒有傾軋了。能這樣, 邊遠地方的人還不服, 那就是修文行德, 招致他們順從。如果他們來了, 就要好好地安頓他們, 安撫他們。怎么能動干戈呢?”
詞義: 已經使人來了, 就要使他能安心地住下去。既: 已經; 來之:使之來; 安之: 使之安心。現多用來表明: 既然來了, 就安下心來,不要再想這想那而想離開。
書證: 元·吳昌齡 《張天師》 第一折:“既來之, 則安之。仙子請坐。”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二折:“‘既來之,則安之。’請書房內說話。小娘子此行為何?”
上一篇:成語《無敵于天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時不我與》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