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無敵于天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無敵于天下:wú dí yú tiān xià
詞源: 《孟子·公孫丑上》:“信能行此五者, 則鄰國之民, 仰之若父母矣。……如此, 則無敵于天下。無敵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詞由: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 在社會觀方面他主張王道政治。他認為: 對士, 要尊重那些有道德的, 使用那些有才能的人; 對商,經營而不征稅,如果商品滯銷,國家依法征購; 對過路的旅客, 只稽查而不征稅; 對農民, 只要求助耕公田, 并不再征稅; 對居民, 不征雇役錢和地稅。真正做到了以上五點, 就能做到天下無敵手了。天下無敵手的人, 可謂是天的使者了。這種人不稱霸夫下, 是不可能的。
詞義: 天下無敵手。形容力量無比強大, 天下第一。
書證: 毛澤東《組織起來》:“只要我們全體英勇善戰的八路軍新四軍,人人個個不但會打仗, 會作群眾工作, 又會生產, 我們就不怕任何困難, 就會是孟夫子說過的:‘無敵于天下’。”李達《解放大西南之戰》:“十四年后的今天攻克貴陽,占領遵義, 是人民解放軍——以前的中國工農紅軍無敵于天下的時代, 是全國人民歡慶新中國誕生的時候。”
上一篇:成語《無出其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既來之,則安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