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時不我與》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時不我與:shí bù wǒ yǔ
詞源:《論語·陽貨》:“(陽貨)曰:‘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詞由:陽貨要想見孔子,孔子因他是季氏的權臣,不愿見他。陽貨就想了個辦法,給孔子贈送小豬,料想孔子接受了禮物,一定會前來道謝,那就可以見到他了。孔子明白陽貨的用意,就趁他不在家的時候前去拜謝。不料事不湊巧,孔子走到半路,偏偏遇到了陽貨。陽貨對孔子說:“你過來,我有話跟你說。有種人身懷濟世之才,卻不肯拯救處在災難中的國家,可以說他有仁愛之心嗎?”孔子說:“不可?”陽貨又說:“胸懷濟世的愿望,竟屢次錯過了機會,可以稱得上是聰明人嗎?”孔子說:“不能。”陽貨接著又說:“天上的日月,去了不會轉回來;歲月不會等待我們的。請老先生三思。”孔子終于答應他說:“好吧!我將要出去做官了。”
詞義:歲月不會等待我們。我與:“與我”的倒裝。與:給,等待。常用作感嘆錯過時機,后悔莫及。
書證:三國、魏、嵇康《幽憤詩》:“實恥訟冤,時不我與。”章炳麟《致黎元洪書》:“副總統執事:時不我與,歲且更新,烈士英年,壯心不已,以此為公祝。”
上一篇:成語《既來之,則安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曠日持久》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