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心曠神怡》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心曠神怡:xīn kuàng shén yí
詞源: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沙鷗翔集, 錦鱗游泳;岸芷汀蘭, 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躍金, 靜影沉璧, 漁歌互答, 此樂何極? 登斯樓也, 則有心曠神怡, 寵辱皆忘, 把酒臨風, 其喜洋洋者矣。”
詞由: 滕子京重修岳陽樓, 請范仲淹作文記念, 這就是有名的 《岳陽樓記》。文中寫到登上岳陽樓的所見所感。在春風和暖、陽光明媚的時候登上岳陽樓, 看到的是一種十分令人暢快的景象,樂趣將無窮盡。這種景象會使游人心胸開闊, 精神愉快,會把什么名譽、什么恥辱統(tǒng)統(tǒng)忘光,面對輕輕吹來的和風, 端起酒杯,開懷暢飲, 實在沒有比這再歡樂的了。
詞義: 心胸曠達, 精神暢快。曠:曠達, 開闊; 怡: 愉快, 歡樂。亦作“神怡心曠”。
書證: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四十回:“又登海天閣, 見萬頃銀濤, 千山削翠,心曠神怡。”清·曾雪芹《紅樓夢》第四十一回: “正值風清氣爽之時, 那樂聲穿林度水而來, 自然使人神怡心曠。”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 “馬二先生心曠神怡, 只管走了上去。”
上一篇:成語《心悅誠服》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心神恍惚》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