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興義《隱私》全文|賞析|讀后感
祝興義
陳曉娶了位美貌妻子,姓李名大芬。陳曉不小,足足五十二歲;大芬不大,剛剛二十五。
夫老妻少,常常會無端招人嫉妒。大芬偏又多幾分姿色,又會打扮,一會兒蝙蝠衫,一會兒青蛙服,全部薄如蟬翼,透出粉嘟嘟的皮肉,這就更使人由妒到恨,甚至忿忿然不能容忍了。
星期天,幾位半老徐娘到公共水龍頭下洗雞剖魚,不知哪一位開頭,講出自己男人這一時期對自己的冷落,不料,竟同病相憐,各自都吐出類似的冤情。說到傷心處,禁不住淚珠滾滾。她們的丈夫與陳曉是同事,因而很快就找到了共同的禍根: 都是大芬那妖精把自己比老的,比丑的,比土的。她們很快又選出了共同的報復方式:盼望陳曉夫婦很快就鬧起來,打個頭破血流,摔個鍋爛碗碎,最后鬧到法院……倘能出現這樣的最佳效果,她們也就有辦法征服自己的男人了:“看看吧,青菜蘿卜是鮮嫩的好,妻子還是老扎些的安穩、可靠……”
事情的發展,竟被他們不幸而言中了:新婚不到一周的老夫少妻真的鬧起來了。
陳曉夫婦住在五樓,門是關著的,窗簾是垂著的。誰也沒看清他們具體怎樣打鬧,只能從各種音響效果中去分析、判斷:
噼哩啪啦——這是穿衣鏡和金魚缸碎了。
叮叮哐哐——這是電視機、錄音機摔了。
格格喳喳——這是大衣櫥、席夢思折了。
不多一時,大芬的吵鬧聲透過窗簾飛下來了:“你個老……不老實的!那天你拿工作證給我看,不錯,你工作證上的年齡是四十七,可你這工作證是五年前填寫的呀! 算算你今年是多大了? 嗯?還指望你能提個處長什么的,都五十多了,還提個屁! 嗚嗚嗚……”
一直聽不到陳曉的還擊聲或回答聲,大概是覺著背理,在乖乖地裝傻。停了會兒,大芬又發出怒吼般的命令或者叫命令般的怒吼:“你給我寫份檢討!否則,就跟你沒完!”
在這個省直文藝單位,陳曉雖沒有什么著作,可也是個正牌大學畢業生,當年跨過鴨綠江,又有著三十多年的工齡。今天卻要向老婆寫書面檢討!奇聞,天大的奇聞。傳奇傳記人們喜歡看,但那興趣遠不能同傳播生活奇聞相比。尤其是本單位有關個人隱私的奇聞。
不少人樂于盡這樣的義務,尤其是嫉恨大芬的女人們。因而這奇聞很快就飛遍大院,再飛越過院墻,飛到了陳曉的單位……
奇聞剛被傳得不算奇,更大的奇聞又出來了,大芬竟把陳曉寫給她的檢討書丟失在那個經常保持熱鬧氣氛的水龍頭的旁邊,恰恰又被最愛傳播奇聞的女人撿去了。這么一來,簡直不遜于衛星的實況轉播了。
檢討書是這么寫的:
愛妻大芬:
真對不起,我的確欺騙了你。但我欺騙你的,不是我的年齡,而是我當年欺騙組織的隱私,未能在結婚之前如實告訴你。我的父親是被日本鬼子的飛機投彈炸死的,死得極慘(淚筆),這使我從小就失去父愛,受盡了苦難(淚筆)。抗美援朝時候,我聽說美帝國主義一旦打進來,會同日本鬼子一樣地燒殺奸淫。為了替父報仇,為了千千萬萬人民不再慘死于帝國主義的屠刀之下,我決心報名參加志愿軍。可我那時剛滿十二歲,帶兵的同志不肯收我。我萬般無奈,自己跑到區里,把年齡多報了五歲,加上死糾活纏,終于如愿了,后來,我一直為多報年齡的欺騙行為感到不安,但又沒勇氣向組織上坦白(淚筆)……
這份帶奇聞性質的檢討書,不知經過多少人的手,最后竟傳到陳曉所在單位的第一把手那里。時隔不久,陳曉的任命書下達了:處長。
明明是又一奇聞,人們還在傳,但傳播的興趣卻大減了。有人證明:陳曉家的穿衣鏡、金魚缸、大衣櫥、席夢思、電視機、錄音機,及至鍋、碗、瓢、勺,全都是完好無損的。還有人竊聽到這家人的真正隱私:
陳曉:“處長是當上了,但臉皮也丟盡了。”
大芬:“糊涂! 我問你,是當官要緊? 還是臉皮要緊?”
選自《春風》1985年第12期
【賞析】 微型小說《隱私》,幾乎通篇都采用了“旁視點”的寫法,這在一般小說中是不常見的。作為“旁視點”的主要人物是“幾位半老徐娘”,她們生活在兩個主人公身邊,始終注意著這對老夫少妻的生活,因此,她們可算是這對夫妻生活的直接見證人。是她們聽到了這對夫妻的爭吵打鬧,是她們撿到了陳曉的檢討書,也是由她們最后向讀者證明了陳曉家的家什并未被砸,并揭露了主人公之間的真心交談。可見,這特殊的旁視點對讀者起著“導讀” 作用,讀者從她們的眼中、耳中了解到這對夫妻所謂的“隱私”和真正的“隱私”。
然而不止于此,小說中的旁視點不是主人公身邊的一只鳥或一只狗,她們不僅是主人公生活的旁觀者,還是主人公生活的直接參與者??梢哉f,有了這“幾位半老徐娘”的妒及恨及幸災樂禍的心理,陳曉夫婦才能設計他們的“鬧”和“吵”;也才有了陳曉那特殊的“竟”“丟失在那個經常保持熱鬧氣氛的水龍頭的旁邊”、“恰恰”又落在“最愛傳播奇聞的女人” 之手的“檢討”;也才會導致這份“檢討書”的傳播。當然,也因為她們,陳曉夫婦的“隱私”才最終揭秘??梢?,這特殊的旁視點對情節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有了這堆腐朽的木段,才長出陳曉夫婦這“隱私”的病菇。
文勢喜曲不欲平。小說還利用旁視點的導讀效果,有意造成讀者欣賞直覺的心理誤差,跟著這視點誤入歧途。而卒章一個急轉彎,在文勢上形成一個大跌,最終達到作品一波三折的藝術效果。
小說首先向我們介紹了主人公: 五十二歲的丈夫和二十五歲的妻子。老夫少妻,這在一般讀者群中大概會引起直覺的反感。然而,當小說從幾位妒恨心極強的“半老徐娘”眼里向我們描繪出少婦之美貌,當我們讀到她們對陳曉夫婦的詛咒,善良的讀者恐怕又會同情這對夫婦,以至惋惜地看到他們“真的鬧起來”,甚至同情少妻李大芬在年齡上的受騙。爾后,當“檢討書”披露出來,聰明的讀者當會立即疑心其中有詐; 直至文末,由大芬的那句話:“是當官要緊? 還是臉皮要緊?”給予證實。小說對第一主人公李大芬形象的描寫,有意采用了欲抑先揚的手法,先寫其美麗,后寫其可憐,再寫其可惡,曲折的文勢始終扣住了讀者的心。
上一篇:《除夕》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難題兒》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