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修邊幅》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不修邊幅:bù xiū biān fú
詞源: 《后漢書·馬援傳》 : “公孫不吐哺走迎國士, 與圖成敗, 反修飾邊幅,如偶人形。”
詞由: 王莽末年, 扶風茂陵一帶有個賢士名叫馬援, 素有大志, 深得上將軍隗囂器重。當時, 公孫述在蜀稱帝, 隗囂想摸清虛實, 便派馬援去探視。馬援與公孫述本是同鄉,素有交往。可這次見面時, 公孫述卻故意擺出一付尊貴的姿態來接待他, 馬援心里很不痛快。后來公孫述要授馬援大將軍職位。馬援的隨從者都表示愿意留在這里, 但馬援本人卻不同意。他說:“現在天下未定, 公孫述不誠心招納賢士, 同他們共圖大業,反修飾儀表,裝的象個圣像一般。這種人怎么能留住天下名士呢?”隨后馬援就告辭返歸了。詞義: 對自己的衣著、儀表不事修飾。邊幅: 布帛的邊緣, 比喻人的衣著、儀表。形容不注意衣著、容貌的整潔。
書證: 《北齊書·顏之推傳》:“好飲酒多任縱, 不修邊幅。”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他又不修邊幅, 穿著一件稀爛的直裰, 靸著一雙破不過的蒲鞋。”
上一篇:成語《一座皆驚》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不寧唯是》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