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通力合作》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通力合作:tōng lì hé zuò
詞源:《論語·顏淵》:“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朱熹注:“徹,通也,均也。周制,一夫受田百畝,而與同溝共井之大,通力合作,計畝均收。”
詞由:春秋時魯國的國君魯哀公欲求富國之道。有一次,他向有若請教道:“如果碰上荒年,國家用度不足,有什么法子度過難關呢?”有若回答說:“大王你為什么不按照老章程,施行徹法呢?照舊章辦十成里收取一成的糧食,問題就解決了。”哀公說:“即使從十成里收取二成,我仍然不夠開支,怎么能施行徹法呢?”有若接著說:“老百姓同君王的關系是最緊密的,假如百姓富足,國家沒有不富足的。倘若百姓貧窮,國家又怎么能富足呢!”哀公聽了有若這番話,明白了富國必先富民的道理。
詞義:一起出力,共同去做。通力:共同出力。
書證: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記蘇聯版畫展覽會:“(作品)都在向我們說明通力合作,進向平和的建設的道路。”
上一篇:成語《逐臭之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道在屎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