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目不窺園》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目不窺園:mù bù kuī yuán
詞源: 《漢書·董仲舒傳》: “少治《春秋》, 孝景時為博士。下幃講誦, 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 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 其精如此。”
詞由: 董仲舒是漢代著名的學者,他創立了一套新的儒學體系, 成了儒家學派的大師。董仲舒在年輕時就致力于《春秋》的研究, 后來成了太學博士。他一生寫了數十篇對后世有較大影響的著作。董仲舒之所以在學術上取得這么高的成就, 是同他刻苦學習分不開的。他讀書時, 為了避免干擾, 一直放著窗簾, 整整三年時間, 他沒有對花園里的景色看過一眼。
詞義: 指董仲舒專心致志, 三年內眼睛不看花園。后形容讀書專心致志, 不受外界的干擾。
書證: 清·陶曾佑《中國文學之概況》:“董江都目不窺園, 隱居求志,天人三策, 偉大光明。”清·李綠園《歧路燈》 第一百八回: “簣初白白在碧草軒目不窺園, 黃昏到自己樓上課畫談帖。”
上一篇:成語《盜亦有道》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相如病渴》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