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淡而無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淡而無味:dàn ér wú wèi
詞源: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二回:“庶民因其淡而無味,不及米谷之香,吃者甚少。”
詞由:話說唐朝武則天時,有個秀才叫唐敖,考中了探花后,因徐敬業(yè)反抗武則天,唐敖受到牽連,致被革去探花,仍舊降為秀才。唐敖受了這個打擊,一氣之下,決心外出游山玩水,以抒散郁悶。恰好唐敖的妻弟林之洋,是個跑海外經(jīng)商的人,于是結(jié)伴飄洋來到了君子國。一上岸,遇到了吳之和兄弟倆。吳之和熱情地接待了唐敖等人。他十分熟悉唐朝的習(xí)俗,連如何宴請客人也了解得很清楚。他說:貴處宴客,窮極奢華。可奇怪的是備辦的菜肴不辨味之好丑,惟以價貴的為尊。比如燕窩,敝地一升谷子,可換燕窩一擔(dān)。因為百姓覺得它淡而無味,吃它象似嚼蠟。這不知是何道理。
詞義:食物淡得沒有味道了。亦比喻事情或文章太平常,引不起別人的閱讀興趣。
書證: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十七回:“然而不下油、鹽、醬、醋各式作料,仍舊是淡而無味。他說他那書,就是做書的作料。”
上一篇:成語《淡妝濃抹》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清塵濁水》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