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民不聊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民不聊生:mín bù liáo shēng
詞源:《史記·春申君列傳》:“人民不聊生,族類離散。”
詞由:戰(zhàn)國時代,春申君黃歇擔(dān)心秦國會出兵滅楚,就致書秦昭王,勸他同楚國結(jié)交,消滅韓魏兩國。他在信中說:“你侵占了韓魏兩國的許多土地,燒毀了他們不少的宗廟,殺害了他們不少的百姓,這兩個國家已被破壞得不成樣子了。即使是那些僥幸活下來的人, 也是親朋離散,無法生存。他們同秦國的仇恨很深,如果你不去消滅他們,必定留下后患,因此,你應(yīng)該同楚國聯(lián)合起來去消滅他們。”秦昭王采納了春申君的建議,果然同楚國結(jié)成了盟國。
詞義:人民無法繼續(xù)生活下去。聊:依賴,憑借。
書證:魯迅《集外集拾遺·娘兒們也不行》:“明朝的魏忠賢是太監(jiān)——半個女人,他治天下的時候,弄得民不聊生,……”馮德英《迎春花》第八章:“在那些年月,軍閥混戰(zhàn),土匪橫行,民不聊生。”曹靖華《飛花集》:“三十年代初,在……法西斯暴政下,百業(yè)俱廢,民不聊生。”
上一篇:成語《毛寶放龜》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求人不如求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