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明目張膽》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明目張膽:míng mù zhāng dǎn
詞源:《新唐書·韋思謙傳》:“丈夫當敢言也,要明目張膽以報天子,焉能碌碌保妻子耶?”
詞由:韋思謙是唐高宗的監察御史。他為人剛直不阿,不畏權勢。韋思謙經常外出巡察,敢于揭發貪官污吏的罪行。有一次,他發現中書令褚遂良犯有錯誤,便上書告發,褚遂良因此降了官職。后來褚遂良又被高宗重用,韋思謙便被褚遂良挾嫌報復,降為甘肅清水縣令。為此,韋思謙極度不滿,他激昂地說:“大丈夫應當敢于說話,要公開地大膽地干出一番事業來報答皇上,怎么能做一個庸庸碌碌的人以保全自己的妻室兒女呢?”后來唐高宗認為韋思嫌是個賢臣,便任他為御史大夫。
詞義:睜亮眼睛,放開膽量。原形容很有膽識,敢作敢為。后形容無所顧忌,公開地干壞事。
書證: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三回:“近日京師奔競之風,是明目張膽,冠冕堂皇做的。”清。西周生《醒世姻緣》三十一回:“后來以強凌弱,以眾暴寡,明目張膽的把活人殺吃。”
上一篇:成語《無所用心》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春秋無義戰》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