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勃然變色》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勃然變色:bó rán biàn sè
詞源: 《孟子·萬章下》:“齊宣王問卿。孟子曰:‘王何卿之問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貴戚之卿, 有異姓之卿。’王曰:‘請問貴戚之卿?”曰:‘君有大過則諫, 反復之而不聽, 則易位。’王勃然變乎色。”
詞由: 齊宣王想任用一批官吏, 但在確定具體人選時又猶豫不決, 便去向孟子求教, 請他說說任用官吏的標準。孟子說:“大王任用的官吏, 有的是皇親國戚, 有的是外姓人, 不知您要問的是哪一種人?”齊宣王說:“如果任用皇親國戚, 應該選擇怎樣的人呢?”孟子回答說:“應該選擇那些敢于堅持真理的人。發現國君有大的過失, 就要立刻去勸諫, 一次不聽, 就再去勸諫。如果經反復勸諫, 國君還是不聽, 就該免去這國君的王位而另揀有賢德的人立做國君。”齊宣王聽了這話, 臉上突然變了顏色。
詞義: 突然變了臉色。勃然: 生氣時變臉色的樣子。
書證: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四回:“重耳勃然變色, 擱杯不飲。”
上一篇:成語《勞而無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千巖萬壑》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