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被發左衽》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被發左衽:pī fà zuǒ rèn
詞源:《論語·憲問》:“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詞由:有一次,子貢對老師孔子說:“齊國的管仲不是個有仁德的人吧?當年,齊桓公殺了與他爭奪王位的長兄公子糾時,管仲非但沒有為輔佐的公子糾自殉,后來反而當了齊桓公的相國。”孔子答道:“管仲當了齊相以后,把混亂的天下治理得很好,齊桓公也才得稱霸于諸侯,使老百姓直到現在還享他的福。如果沒有管仲,恐怕連我也散披著頭發,左掩著衣襟,早做了野蠻的夷人了!難道象普通男女那樣無原則地信守小節,默默無聞地自盡在小溝旁邊才是嗎!”
詞義: 散披著頭發, 左掩著前襟。指古代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服飾, 當時中原人民是前襟向右掩的, 即右衽。意謂淪為夷狄。
書證: 晉·潘岳《西征賦》:“或被發左衽, 奮迅泥滓。”
上一篇:成語《補天浴日》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被山帶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