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吊民伐罪》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吊民伐罪:diào mín fá zuì
詞源:《孟子·滕文公下》:“誅其君,吊其民,如時雨降,民大悅。”
詞由:商代以前,天下眾多諸侯互相征伐,殘殺無辜百姓,百姓非常痛恨他們。后來商湯順從民意,進行征討。湯向東征伐,西邊蠻夷人就抱怨他為什么不來拯救他們;湯向南面征伐,北邊的狄人就抱怨他不來拯救他們。百姓象大旱盼望下雨那樣等待著湯的隊伍來臨。湯的隊伍一到那里,市上做生意的照常營業,田里耕作的人一點不受驚擾。他們出征是為了誅殺暴虐,拯救百姓,所以老百姓看到他們雄糾糾的隊伍開來, 就象下了場及時雨那樣心里非常喜悅。
詞義: 撫慰苦難的百姓, 討伐犯罪的暴君。吊: 慰問。伐: 討伐, 征伐。亦作“伐罪吊民。”
書證: 三國·魏·曹睿《棹歌行》:“伐罪以吊民,清我東南疆。”《宋書·索虜傳》:“吊民伐罪,積后己之情。”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丞相興仁義之兵, 吊民伐罪,官渡一戰, 破袁紹百萬之眾。”
上一篇:成語《各自為政》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名列前茅》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