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南蠻鴂舌》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南蠻鴂舌:nán mán jué shé
詞源:《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蠻鴂舌之人,非先生之道。子倍于之師而學之,亦異于曾子矣?!?/p>
詞由:陳良的學生陳相和他的弟弟辛,拋棄了以前跟陳良學的東西而到滕國去向許行學農。后來陳相來見孟子,孟子不同意他這樣做,說:“只有用中國的禮教去變化蠻夷的風俗,那有反被蠻夷同化了的呢?你的老師陳良稱得上是豪杰之士。他本是蠻夷地方的人,可是來北方向孔子學習禮教,沒有能勝過他的。你怎么違背他呢?曾子對孔子敬受所學之道,你和曾子相比,那就大不一樣了。蠻夷說的,不是先王的道理啊?!?/p>
詞義: 孟子用來譏諷楚人許行說話好象伯勞鳥叫一樣。鴂: 鳥名, 即伯勞; 鴂舌: 比喻語言難懂。后用以譏笑操難懂方言的人。
書證: 清·采蘅子《蟲鳴漫錄》:“彼時江以南, 為南蠻鴂舌之鄉?!绷旨偂吨虏铁Q卿書》:“弟閩人也, 南蠻鴂舌, 亦愿習中原之語言, 脫授我者以中原之語言, 仍令我為鴂舌之閩語乎?”
上一篇:成語《南山可移》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博學多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