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清平樂詠水仙》詠水仙詩鑒賞
白樸
玉肌消瘦,徹骨熏香透。不是銀臺金盞酒,愁殺天寒翠袖。
遺珠悵望江皋,飲漿夢到藍橋。露下風清月慘,相思魂斷誰招。
這首詞是作者流寓江南時所作。作者托物寓志,借描寫水仙花表達了對元統治者的深惡痛絕和對故國的思念之情。感情深切沉痛。
詞的開頭用擬人化的手法對水仙花進行描寫:“玉肌消瘦,徹骨熏香透。”天寒時節,水仙花顯得非常嬌弱,香氣透骨。這里作者著力刻畫水仙花幽香獨守的品格,是傾注了自己的情感的,因為這品格高潔的小花帶有詞人的影子,它的形象就是作者自己在當時的嚴酷統治下始終保持自己高尚節操的行為的真實寫照。“透”字用得力透紙背,足見作者筆力之強健。接下來兩句,作者又把水仙花的形象進一步具體化:“不是銀臺金盞酒,愁殺天寒翠袖。”“銀臺金盞”即金銀制作的酒器。因為水仙花狀如高腳酒杯,故《山堂肆考》一書中便稱水仙為“銀臺金盞”。這里作者用擬人手法,遺貌取神。意思是說:水仙花不是銀臺金盞,而是天寒日暮之時被人遺棄。衣著單薄的佳人。“天寒翠袖”化用杜甫《佳人》中“日暮依修竹,天寒翠袖薄”兩句詩,將水仙花比做離亂中的佳人。“天寒”,暗喻黑暗現實。作者是金朝遺民,流落江南。這“佳人”的命運和作者的命運是一樣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白居易《長恨歌》),同樣在冷酷的現實中高潔獨守,因此作者一見到“她”,便在感情上產生共鳴,身世之感油然而生,又流露于筆端,躍然于紙上。
詞的下片,作者借水仙花來表達自己的故國之思。首二句作者引用《唐傳奇》中裴航藍橋遇仙的典故,表達自己在惆悵憂煩之時見到水仙花開的情緒:“遺珠悵望江皋,飲漿夢到藍橋。”“遺珠”原指被世間遺忘之人物,后轉以喻良材見棄。此處是作者的自喻。白樸才華超卓,當初也有濟世之心,無奈淪為金朝遺民,流落飄泊于南國,當時又拒不出仕,實際上是為世所棄之人。因此憂愁與煩惱,特別是故國之思是“剪不斷、理還亂”的。就在這種情況下,他見到了在寒威下盛開的水仙花,這在嚴酷環境中幽香獨放、守志不阿的“佳人”,心理上是多少有些安慰的,所以作者說自己就象落第失意的裴航在藍橋遇仙一樣,牢騷與煩惱一時得到了一些解脫。但這畢竟是暫時的幻想而已,冷酷的現實無法擺脫,無盡的故國之思縈繞不絕。因此作者在詞的最后寫道:“露下風清月慘,相思魂斷誰招。”“風清月慘”,暗喻當時的社會環境,“相思魂斷誰招”暗示出自己深深的懷戀故國之情,《楚辭》有招魂篇,表現出屈原的家國之思,這里作者明寫為水仙花招魂,暗寓自已對故國的思念,所以實際上的“魂”還是故國之魂。這種家國之思在白樸其它詞作中也時有出現:“想故國邯鄲,荒臺老樹,盡賦招魂。青山幾年無恙,但淚痕參比向來新”(《木蘭花慢·歌者樊娃索賦》)。這便是明證之一。
此詞雖題為“詠水仙”,但卻無一語直接道破,獨具匠心,通過生動的擬人化方式盡致淋漓地表現出水仙的風神韻致,又寄托了自己的家國之思,正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上一篇:周密《花犯賦水仙》詠水仙詩賞析
下一篇:趙孟頫《江城子賦水仙》詠水仙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