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萬壽寺牡丹》詠牡丹詩鑒賞
翁承贊
爛漫香風引貴游,高僧舉步亦遲留。
可憐殿角長松色,不得王孫一舉頭。
晚唐詩歌,由于國勢衰危動亂,風格面貌有很大的變化。一些大家如杜牧 、李商隱等人在藝術上有新的發展。但無論是寫愛情生活,寫憂國憂民,抑或詠物,大都帶著較濃厚的感傷情調。翁承贊的這首詩就是一例。寫出了牡丹盛開時的繁華景象,同時也深深寄寓著一段失意傷情。
我們從詩的第一句“爛漫香風引貴游”,便可想象當時寺院里鮮明濃艷的牡丹花散發著熏人的香風,吸引著成群華貴的人們來這里游玩觀賞的情景,就連那些一向以“色”為“空”從不留戀花色的高僧,也被這嬌艷的天香國色所吸引,“舉步亦遲留”,不忍匆匆離去。寥寥兩句,寫出了春天里牡丹斗艷、游人迭至的盛況,而晚唐時期豪富貴人們乃至高僧追逐浮華的社會狀況于此也可略見一斑。
“可憐殿角長松色,不得王孫一舉頭”。松,枝葉繁茂,經冬不凋。詩文中常用以做志操堅貞的象征。正直的文人志士每每將松自喻。因而松自古至今都受著眾多人們的青睞和贊譽。然而,在這香風彌漫的萬壽寺里矗立于殿角的蒼勁遒松,卻被“王孫”游客冷落在一旁,誰也不肯舉頭一看?!巴鯇O”有些詩文中泛指行者,如楚辭中有“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中有“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之句。皆指行游未歸以及即別而遠游的人。但“王孫”又做“公子”講。這首詩里是借指那些游寺的華貴之人。照應第一句的“貴”字。詩人寫道,游人們根本不理睬那凌霜傲雪的青松,只陶醉于濃艷的花香里。這里面,似乎寄寓了失意之情與憤憤不平之氣。據《全唐詩》翁詩前小傳可知,翁承贊進士及第后近十年中一直任小小的京兆府參軍,不得施展才華。這種以物喻人的寫法屢見不鮮,白居易曾在《得微之到官后書,備知通州之事,悵然有感,因成四章》其四中用“劍埋獄底誰深掘?松偃霜中盡冷看”為元稹抱不平。翁詩中那被冷落了的長松擬或就是自己的寫照,詩人有首詠松詩:“倚澗臨溪自屈蟠,雪花銷盡鮮花干。幽枝好折為談柄,入手方知有歲寒?!笔菍懰瑟毎裂┧?,時人攀折入手才知其歲寒不凋的本色。與這首詩可同讀共賞。
這首詩以人人稱贊觀賞的牡丹與長松作對比,不落俗套,別有情致。我們雖不能確知作者身世,但仍可以感受到詩中隱寓的憤然不平的情緒。是一首詠物托志、含有諷世之意的佳作。
上一篇:張蠙《觀江南牡丹》詠牡丹詩賞析
下一篇:裴說《牡丹》詠牡丹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