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玉樓春東山探梅》詠梅花詩鑒賞
劉鎮
泠泠水向橋東去。漠漠云歸溪上住。疏風淡月有來時,流水行云無覓處。佳人獨立相思苦。薄袖欺寒修竹暮。白頭空負雪邊春,著意問春春不語。
在群芳百卉的花苑里,梅的高潔形象,歷來為人所贊詠歌頌,劉鎮的這首《玉樓春》即是有代表性的詞篇,作品以梅擬人,在描寫梅花情韻的筆墨中,寄托了詞人孤寂、凄涼的心境,物象帶性,頗含意蘊。
詞的上片,以疏淡、動蕩之筆寫梅的生長環境,著力渲染凄迷空寂的氣氛。
“泠泠水向橋東去。漠漠云歸溪上住。”泠泠:清暢高響。漠漠:寂靜無聲。早春的河水在橋下不停地向東面流淌,凄聲寒響傳送遠方。天空的云朵,無聲無息地飄然而至連成大片,陰籠溪流,顯得有些單調沉悶。這二句交待了梅生長的空間,從天上到地面,于不同的方位里攝取色調相近的景物,互為映襯,展示出一幅早春寒郊的圖畫。為正面詠梅作了必要的鋪墊。
“疏風淡月有來時,流水行云無覓處。”俗語說:早春的天,孩兒面,說變就變。詞人面對這陰晴不定的春空,瞬間逝去的行云流水,不禁產生許多聯想。自然景物一刻不停地變化著,此際眼中所見,如同寶貴的時光,一去不再復返了。清風明月雖是經常出現,然而流逝的水,逸去的云是無處尋覓的。正象蘇軾《前赤壁賦》說的那樣,天地萬物“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曾不能以一瞬”。這里明議景物變幻更易的現象,暗吐對光陰的珍惜之意。空靈的詩句,含蓄的情思,十分熨貼地引出了梅的形象。
詞的下片,直接以人寫梅,宣達抒情主人公的情懷。
“佳人獨立相思苦。薄袖欺寒修竹暮。”薄袖:指梅的花瓣。修竹:高高的青竹。殘冬時節,地凍天寒,百花凋零,而那孤高殊雅的梅花,清姿麗質,于冰中育蕾,雪里開花,迎著烈風寒霜,亭亭玉立,等待著春天的到來。南宋陳亮的詠梅詩說出了梅的這種品格,“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欲傳春消息,不怕雪埋藏。”可是,這篇詞作把此境此情擬為嫻雅不群的少女,經受著痛苦的折磨,時刻在盼望著自己戀人的歸來。不是么,依偎著青竹旁的冬梅,那香蕊花瓣被薄暮的寒風所困擾:疏枝癯干亦會使人想到相思中的佳人。作者借梅寫孤寂愁怨的思緒,正是要表露梅花對春天的追求,迎來春天又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白頭空負雪邊春,著意問春春不語。”空:徒然。負:憂慮。執意追求春天到來的梅花,一旦大地回春,冰消雪融的時候,梅花已臨衰謝,它在“勾引春天”的過程中自己奉獻出一切,而春天卻不動聲色悄悄地來到人間,對先“傳春消息”的梅花冷冷相待。這二句陡然一轉,以梅花遭受春之冷落,抒發了作者對世情的感嘆,包含一定的人生道理。
這首詞在寫法上值得提及的地方主要有兩點。其一,遺形取神,著重寫意。詩詞中詠梅之作,或寫疏影橫斜的風韻,或寫清雅宜人的幽念,或寫凌風傲霜的勁節,以及姿色體態等等,而此作品是以詞人主體感受來寫梅的標格,梅的意態。憑此流露詞人情懷。其二,情景交融寄情于物。詞篇上片描寫了梅花生長的自然天地,下片刻畫梅的形象,通首筆筆不離外物,卻語語深含詩情、好似主人公在表白對人生的體驗。因此作品有“象外之旨”,“味外之味”的特點。
上一篇:史達祖《留春令詠梅花》詠梅花詩賞析
下一篇:劉克莊《沁園春夢中作梅詞》詠梅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