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洛克菲勒對孩子很“摳門”
戴維·洛克菲勒是美國最富有的家族——洛克菲勒家族的創始人,也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位億萬富翁。
洛克菲勒有五個子女,盡管家財非普通人可比,可他對子女的教育卻十分嚴格,從不亂給他們零用錢,甚至對子女用錢方面非常“吝嗇”。而且,孩子們的零用錢也根據年齡的不同而不同:七八歲的孩子每周可拿到3角;十一二歲的孩子每周可拿到1元;12歲以上每周拿2元。他還給每個孩子發一個小賬本,讓孩子們記清自己的每一筆花銷,每周在領錢時都要交給他審查。如果漏記一筆,還要罰5分;記錄正確的,可以得到5分的獎勵。
不過,孩子們如果想“手頭”寬裕一些也可以,就是通過做家務來自己掙錢。如,抓到100只蒼蠅可拿到1角;逮住一只老鼠可拿到5分。另外,種菜、除草、收菜、賣菜等,也可以獲得一定的收入。有的孩子還通過給全家人擦皮鞋掙錢。
對自己的這些規定,洛克菲勒說:“我是要孩子們懂得金錢的價值,讓他們不要糟蹋金錢,要把錢花在最有用的地方。如果想要更多的錢,就必須靠自己的本事去掙,而不是伸手向我來拿。”
同時,洛克菲勒還要求孩子們在穿戴上盡量節儉,衣服破了,可以縫好繼續穿。他甚至親自教孩子們學習縫補自己的衣服,連男孩子都要學。正因為具備了這樣的“基本功”訓練,1968年,他的二兒子納爾遜在競選美國總統期間的一件小事兒讓人大開眼界:那天,他正在參加競選,忽然發現褲子后面的縫線裂開了。這位家財億萬的總統競選人,竟然不慌不忙地從自己的旅行袋中拿出針線包,一針一線地自己動手把褲子縫好!
正因為洛克菲勒的“摳門”教育,孩子們不僅養成了很好的習慣,而且個個都很獨立、能干,事業有成。
<<<家教家風感悟
洛克菲勒對孩子的教育是十分成功的,尤其對孩子的金錢教育,的確有許多值得現在家長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隨著孩子的長大,會不可避免地與金錢打交道。有許多父母,對孩子花錢從來都是“最大方”,寧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給孩子吃最好的、用最好的,結果養成了孩子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甚至因此而變得好吃懶做、揮霍無度。
相信沒有一個父母愿意看到孩子變成這樣,所以,不論你是家財萬貫,還是愛子如命,都不要在金錢上過于驕縱孩子,而應向洛克菲勒學學,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通過引導孩子掙錢、花錢來教育孩子擁有獨立自主的意識,并學會怎樣有計劃地消費,從而讓孩子養成量入為出的金錢控制習慣。
1.讓孩子明白金錢的來之不易
一些孩子之所以對花錢沒概念,甚至花錢如流水,往往是因為不知道掙錢的艱辛。有些父母對孩子過于溺愛,孩子要什么,父母就滿足什么,讓孩子處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狀況中,自己根本沒付出過什么,因而對金錢也完全沒有概念。
所以,在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時,父母一定要規劃一些活動,讓孩子體會一下掙錢的不容易。比如,利用周末和孩子一起去撿拾廢品賣錢;對于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讓他們到外面做一些兼職或散工,通過這些方式讓孩子體會一下金錢的來之不易,知道每一分錢都是要付出辛苦才能得到的。這樣孩子才能懂得珍惜金錢,并尊重父母的勞動成果。
2.鼓勵孩子養成存錢的習慣
當孩子長到七八歲后,父母不可避免地要給孩子一些零花錢。為了防止孩子養成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父母不妨鼓勵孩子從零花錢中拿出一部分存起來。也可以給孩子制訂一個目標,等存到多少錢就允許孩子自己做主,用這部分錢買一件自己喜歡的東西。
一般來說,孩子對自己攢的錢會比對父母給的更加珍惜,不過要注意的是,孩子攢錢的耐心最多只有三個星期。如果你想讓孩子攢得更多、更久一些,還得考慮用其他方法引導。
3.讓孩子明白:不是所有勞動都可以賺錢
在孩子明白勞動可以創造財富后,有些孩子便打起來“小九九”,跟父母要求利用做家務來賺錢。有些父母也會答應孩子,比如孩子自己洗襪子給多少錢、澆花給多少錢、擦地給多少錢、扔垃圾給多少錢等。
其實這種教育方式并不恰當。要知道,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員,他有義務幫助父母分擔家務,也需要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這樣做也是在鍛煉孩子獨立自強的能力,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懂得對家庭負責。這些勞動都不應該成為孩子用來交換報酬的方式。
當然,如果像洛克菲勒的子女那樣,通過自己種菜、收菜、賣菜等勞動換來的金錢,才算是自己的收益,也才是自己真正憑勞動所獲得的報酬。
上一篇:因人而異,找到屬于你的減壓方式
下一篇:大腦越用越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