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的引路人
在此之前,他做了很多研究,在做好各種準備的情況下,他才冒著危險,做了風箏實驗。
哈佛大學教授告訴學子們:沒有不冒風險就能取得的成功。哈佛大學能教給學子們的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術,更是面對未知的風險所應該具備的勇氣和信心。
1752年7月的一天,在美國的費城,天色陰暗,烏云滾滾。天空中不時閃爍著青白色的電光,傳來一陣陣沉悶的雷聲,眼看一場可怕的大雷雨就要來臨了。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帶著風箏和萊頓瓶(一種可充放電的容器),奔向郊外田野里的一間草棚,做起了他們的試驗。
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風箏:它是用絲綢做成的,在它的頂端綁了一根尖細的金屬絲,作為吸引閃電的“接收器”;金屬絲連著放風箏用的細繩,這樣細繩被雨水打濕后也就成了導線;細繩的另一端系上綢帶,作為絕緣體(要干燥)以避免實驗者觸電;在綢帶和繩子之之間,掛有一把鑰匙,作為電極。
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連忙乘著風勢,將風箏放上了天。父子倆躲在草棚的屋檐下,手中緊握著沒有被雨水淋濕的綢帶,目不轉睛地觀察著風箏的動靜。突然,天空中掠過一道耀眼的閃電。富蘭克林發現,風箏引繩上的纖維絲一下子豎立起來。這說明,雷電已經通過風箏和引繩傳導下來了。“這果然是電!”富蘭克林興奮地叫了起來。
“把萊頓瓶拿過來。”富蘭克林對威廉喊道。他連忙把引繩上的鑰匙和萊頓瓶連接起來。萊頓瓶上電火花閃爍。這說明萊頓瓶充電了。事后,富蘭克林用萊頓瓶收集的雷電,做了一系列的實驗,進一步證實了雷電與普通電完全相同。富蘭克林的這一風箏實驗,徹底地擊碎了閃電是“上帝之火”、“煤氣爆炸”等流行的說法,使人們真正認識到雷電的本質。因此,人們說:“富蘭克林把上帝與閃電分了家。”
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絕不是一時沖動所做的。在此之前,他做了很多研究,在做好各種準備的情況下,他才冒著危險,做了風箏實驗。富蘭克林從風箏實驗中,不但了解了雷電的性質,而且證實:雷電是可以從天空“走”下來的。“高大建筑物常常遭到雷擊,能不能給雷電搭一個梯子,讓它乖乖地‘走’下來呢?”富蘭克林決定發明一種避免雷擊的裝置。
經過不斷地具有風險的試驗,富蘭克林終于發明了避雷針。此后,避雷針的作用不斷被人們認識,避雷針也很快地傳開了。到1784年,全歐洲的高樓頂上都用上了避雷針。
心靈感悟
富蘭克林敢于面對被電到的風險,通過無數次的嘗試,終于發明了避雷針。但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被“風險”二字所嚇倒,畏縮在冒險的大門前,遲遲沒有勇氣進去。
人生忠告
孩子,我們有什么樣的選擇,就有什么樣的結局。敢于冒險的人,敢于承擔風險的人,命運總不會輕易辜負。
上一篇:滑冰場上的傳奇
下一篇:第一個吃番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