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師帶給我的提示
雖然人情事理有千歧萬徑,但處世應對卻要圓融有余。
韓國有一僧侶出家四十余年,對禪宗頗有研究,曾參話頭二十余年。他到中國臺灣交流參訪時,特來我處作客,劈頭便問:“如何可以做到無心又無識?”我回答說:“參到山窮水盡不落陰窟,出息不隨眾入息不顛倒,無須人抽關啟鑰便是真心現前。到那時候便無所謂知與不知、參與不參。”這位大師聞我回復之后,片刻無語,搓掌以對,眼目流盼,欲作輕松。我怕有失文雅,便起身提壺沖泡陳年普洱老茶,轉移話題,顧左右而言他。
修行人無論屬于何宗何派,首先要在行住坐臥間謙卑自養。正如世俗在家時,平日也應養態養德,與人交往切忌輕言驟發。雖然人情世理有千歧萬徑,但處世應對卻都要圓融有余。無論入世出世,切勿墮入出言即誤的窘境,這是我經常提醒自己要謹慎的地方。
上一篇:《春秋》——現代人的處世典范
下一篇:一渾天下無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