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耳朵有什么含義
小王是一名電腦推銷員,最近,他遇到了一個難題:在向某公司推銷電腦時,公司負責人把決定權交給了一名技術顧問——陳教授。經過考察,陳教授私下表示,兩種廠牌,各有優缺點,但在語氣上,似乎對競爭的那一家更為欣賞,小王知道問題出現了。于是,他準備盡最后的努力。他找了個機會,口沫橫飛地辯解他所代理的產品如何地優秀、設計上如何地特殊,希望借此改變陳教授的想法。誰知道,在他講述的過程中,細心的他發現了陳教授的一個小動作——不停地用手抓耳朵。小王明白,這個動作是不耐煩的表現,于是,他趕緊改變談話策略,轉而說道:“陳教授,真對不起,今天打擾您很久了,我只顧著說,也忘了問您還是不是有事。要不改天我再來拜訪您?”聽小王這么一說,陳教授立即停止了抓耳朵這一動作,并且主動提出:“那行,下周一下午我有時間,你再來我辦公室談吧。”
于是,下周一小王重整旗鼓,再次拜訪陳教授。見面后,他一改自己的說話習慣,對陳教授說:“陳教授,今天我來拜訪您,絕不是來向您推銷。過去我讀過您的大作,上次跟老師談過后,回家想想,覺得老師分析得很有道理。我們所代理的電腦在設計上確實有些特征比不上別人。陳教授,您在××公司擔任顧問,這筆生意,我們遵照老師的指示,不做了!不過,陳教授,我希望從這筆生意上學點經驗……”小王說話時一臉的誠懇。
陳教授聽了后,心里又是同情又是舒暢,于是用慈祥的口吻說道:“年輕人,振作點,其實,你們的電腦也不錯,有些設計就很有特點。唉,我看連你們自己都搞不清楚,譬如說……”陳教授諄諄教導,小王洗耳傾聽。這次談話沒過多久,生意成交了。
案例中,推銷員小王可謂是虛驚一場。剛開始,他一味地陳述自己所代理的產品的優點,而不給對方說話的機會,使對方產生了不耐煩的情緒。不過慶幸的是,小王是個聰明的年輕人,他很快從客戶抓耳朵這一小動作中識別出了客戶的不滿。于是,他立即偃旗息鼓,再尋找機會與客戶談話。在第二次的談話中,他便表現出了對客戶意見的重視,最終成功做成生意。
從小王的推銷經歷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人的手部動作——不停地抓耳朵所傳達的心理秘密:當你向對方興致勃勃地陳述自己的觀點和表達自己意見的同時,如果對方不時地抓耳朵,這表明他已經對你的話產生了不耐煩的情緒,他希望你能立即打住,不要再繼續你的長篇大論了。此時的你就應該知趣一點,要么讓對方的耳朵休息一下,要么轉移話題。如果對方也是個善于發表言論的人,那么,你最好也給對方一個表達的機會。
的確,很多時候,人們為了照顧他人的情緒,即使內心產生了一些消極的、負面的心理活動,他們也不會用語言表達出來,但他們的肢體語言不會掩飾。一個人內心產生了不耐煩的情緒,他就會選擇一條發泄的渠道,其中就包括抓耳朵。因為耳朵連接著人的聽覺神經,當他感覺自己的聽覺神經受到刺激時,他會下意識地觸摸自己的耳朵。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定一點,一個人不時地抓耳朵,也不一定就是內心產生不耐煩情緒的表現。當一個人耳部因為某種原因瘙癢時,他也會有這一動作,因此,我們應該視當時具體的談話環境而定。
小貼士心理
我們的耳朵是接收外部信息的重要器官,當我們不愿意繼續聽他人的言論時,抓耳朵便成為很好的表現方式。掌握人類的下意識動作,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與人溝通。
上一篇:思維靈活,以最快的速度解決問題
下一篇:拒絕“融合效應”:每個孩子都要學會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