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早為幼兒樹立社會規范
教育心理學家稱,當孩子兩歲半左右時,他便進入了社會規范敏感期,這個時期將一直持續到6歲左右。這個時期,他逐漸脫離以自我為中心,開始喜歡交朋友,喜歡群體活動。這時也是幫助孩子明確日常生活規范、禮儀,教育他遵守社會規范、學會自律生活的關鍵時期。
每個孩子的敏感期出現時間并不完全相同,因此父母只有細心地觀察孩子的內在需求和個性特質,才能有的放矢地實施教育。對于兩歲半左右的孩子,家長要特別關注孩子的社會性行為,如以往孩子對父母的要求不理解、不采納,但到了兩歲半,孩子逐漸理解并遵循父母的要求做事情,這說明孩子在逐漸調整自己的行為,與周圍環境的規則相適應。在社會性交往方面也是如此,1歲的孩子,自我中心意識很強,但在2歲以后,開始關注同伴的行為,出現了模仿、簡單交流、交往困難或是有交往愿望時,這都說明孩子的社會敏感期真的來到了,家長要給予相應的關注。
一位母親道出了自己的憂愁:“人家小姑娘穿得干干凈凈的,說話甜甜的,很討人喜歡,但我女兒就是個‘皮大王’,說話大喊大叫,把玩具弄得‘身首異處’,喜歡和男孩子在一起瘋,小裙子上總是臟兮兮的。我怎樣才能培養出一個談吐優雅的小淑女?”
的確,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談吐優雅、舉止得體、招人喜歡。那么,身為父母,我們究竟應當怎樣為幼兒樹立社會規范呢?
1.要教育孩子尊敬長輩
首先要教育孩子見到長輩應主動打招呼,學會使用尊稱和禮貌用語,懂得長幼有序;長輩、父母出門或回家要主動站起來,迎送、幫助遞包,提醒帶齊東西;聽長輩講話時要認真,不東張西望、不插嘴;與長輩談話時要和氣、禮貌、不要高喊大叫,外出或回家時要和家長打招呼,讓孩子養成通報的習慣。聽從長輩的教導要虛心,并認真按長輩的教導去做,長輩批評時不頂撞、不任性,要養成虛心聽取批評意見的習慣。家長對正確的意見一定要堅持,不要孩子一鬧就妥協,當然,家長也要注意批評的方式與方法,要求孩子遵守學校紀律,不讓家長操心。在家里要干些力所能及的事,做到日常生活自理。
2.培養孩子從小就知道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是人們在日常人際交往中應當共同遵守的道德準則。在孩子與人的互相交往中,和悅的語氣、親切的稱呼、誠摯的態度等,這會使得孩子更加友好、尊重別人,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因此,文明的談吐和行為是孩子具有良好修養的表現,講文明禮貌能促進孩子和別人之間的團結友愛,是連接孩子與他人之間情感的道德橋梁。
培養孩子這一社會公德意識,需要父母從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入手,不要讓孩子出言不遜、惡語傷人,失禮不道歉,無理兇三分,更不能騎車撞倒人后揚長而去,乘車爭先恐后,在公共汽車上見老人或抱小孩的婦女不讓座等,防微杜漸,是防止孩子出現不文明行為的最佳方法。
3.培養孩子從小就知道遵紀守法
絕大部分父母希望在孩子心目中樹立絕對權威,首先要求的是讓孩子聽話,并按設定的目標發展。當孩子一天一天長大,父母發現孩子許多方面并不向著他們的要求去發展,就用命令或強制的手段去讓孩子服從。如果這些方法還不奏效,父母只得寬容態度,任其自然。對孩子守紀、守信、守法教育從小抓起。有些家長總是不自覺地庇護自己的孩子,認為孩子小不懂事,罵人、打人、偷東西、毀壞公物、隨地大小便、扔垃圾、墻壁上亂畫亂抹、霸道、自私等都不要緊,孩子大了自然會懂事。但是當這些惡習日積月累,當孩子長大時,不但給家庭帶來痛苦,也給社會帶來災難。
4.從小培養孩子服務社會的責任心
未來社會,已經把是否能為社會服務作為判定人才的一大標準。一個沒有責任心的人,將會在他生活和工作的各種領域內面臨同樣的命運——不被接納重用,從而讓自己陷入任何集體都不喜歡的“怪圈”之中。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孩子的大部分生活不是在學校就是在家庭,家庭因此成為培養孩子責任心主要陣地之一。當孩子的責任心得到培養時,他們就會主動地幫助他人克服困難;主動地參與集體活動、公益事業,逐步地懂得服務社會是每個社會成員的責任。
要讓孩子有責任心,父母就不能一味的寵愛他,他也需要經歷一些生活的歷練。首先,孩子的事,要盡量讓孩子自己做,家長不要處處為孩子代勞,事事替孩子包辦。這樣并不是真正的愛護孩子,其后果是剝奪了孩子的鍛煉機會,使孩子缺乏獨立生活能力,適應生活環境的能力。其次,要有意地讓孩子參與勞動,讓他們體味勞動的果實。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僅能使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而且有助于培養孩子對家庭,對自己的責任心,勞動還能培養獨立精神、鍛煉頑強的意志,提高心理素質,使之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吃苦耐勞的好品質。
一個眼里有國家和社會的孩子不會是一個自私、狹隘的人,這樣的孩子才不會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會立志對國家和社會作貢獻,長大后才會有出息!
上一篇:學會放下,人生更輕松
下一篇:心有悶氣,傾訴是發泄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