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血”的發明
“人造血”是一種人造的氟碳化合物溶液。其中包含的成分很復雜,除了氟碳化合物作為主要溶質外,還有甘油、卵酸脂、氯化鈉、氯化鉀、氯化鈣、碳酸鈉、葡萄糖等一系列物質。它注射到失血的人體里,可以代替一部分血液維持生命活動。現在全世界已普遍臨床應用。它沒有血型,人人可以輸,又可以在制藥廠像生產針劑那樣進行大批量工業化生產,而且可以保存3年,輸氧能力比真血高2倍。
我們知道血液在體內循環時,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功能是攜帶氧氣進入體內,輸送到各種器官組織細胞里去進行生物氧化反應,這樣人體的新陳代謝活動才得以正常進行,否則會因缺氧窒息而死。那么,這種功能主要靠什么呢?是靠血液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來進行的,而氟碳化合物,可以代替血紅蛋白。所以人造血有時又稱為人造的血紅蛋白液。
世界上有機化合物千千萬,為什么偏偏找到氟碳化合物溶液來代替血液呢?說起來也是一個偶然的發現。人類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為尋求血液代用品而努力,但沒有多大進展。
美國一位科學家叫利蘭·克拉克,有一次,他用氟碳化合物溶液做實驗。突然,一只老鼠落進了溶液里,這使他慌了手腳。他趕緊去撈,撈了大半天,以為撈上來也得淹個半死了。不料那老鼠抖抖身上的溶液,一下子逃竄而去。克拉克大為奇怪,為什么老鼠在水里會淹死,而在這種氟碳化合物里不會淹死呢?后來才弄清楚,這種叫做二氟丁基四氫呋喃的溶液,含氧能力特別的高,大約為水的20倍,或者說氧的溶解度為其體積的40%~50%,差不多有一半體積是溶進的氧氣。這樣老鼠在該溶液里不會缺氧窒息而死,也就不奇怪了。為了證實這一點,克拉克又有意捉來一些大白鼠,故意把它們浸入溶液深處2小時,再撈上來,果然都沒有淹死。后來又把它注入鼠體內代替血液用,也活了好幾個星期。
這樣一來,氟碳化合物溶液,就被人類發現可以當做代用血液了。但是美國人的這種發現,還只是一個開始,并非真正的成功。因為這種氟碳化合物顆粒太大,注入體內后排不出體外,倘若在器官里沉積下來,便會慢性中毒。后來美國人又找到了另一種氟碳化合物,叫全氟萘烷,顆粒比較小,可以從尿道和汗腺排出,但又有個大毛病,會在微血管里凝集成簇,堵塞血管,產生血瘀。
后來日本人猛攻人造血難關。他們發現在這種全氟萘烷溶液里加少量的全氟三丙胺再經人工乳化,即可以得到不會密集的氟碳化合物乳劑,像牛奶一般的乳白浮懸液。由于顆粒小到十分之一微米以內,不但從尿道、汗腺可以排出,連肺泡里也可以呼出。他們把這種人造血液注入動物體內做了大量試驗,證明效果良好。
1979年4月,日本用這種人造血給一位大失血病人輸血,結果臨床應用成功。而我國則在5年以前(1974年)亦早已開展研究,由上海有機研究所和第三軍醫大學合作,于1980年研制成功,由上海中山醫院首次臨床應用。當然現在的人造血和真血相比,性能上還是跟不上的。因為人造血中沒有白血球、血小板、抗體、酶等生物物質,所以抗菌、凝血、免疫等的功能是沒有的,要抽血后全部用人造血還是不行的。又因為其余的功能,還得靠真血來維持,所以要一時完全取消人體獻血還不可能。現在各國都在繼續研究,希望研究出相似真血的全功能人造血。一旦研制成功,那就對各種血液病人都可以治療了。
上一篇:速成難成速成難成
下一篇:一個小偷和失主的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