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有太高的欲望和期待
欲望是沒有止境的,每個人都期待自己能夠得到更多更好的東西,期待生活能夠滿足他們不斷膨脹的虛榮心。你想要得到越多的東西,背負的東西就越多,所以,只要欲望漫無目的地擴張下去,煩惱也就永遠沒有盡頭。
李爾從小就開始學習彈鋼琴,他最喜歡的音樂家是貝多芬,頗有天賦的他一直認為自己擁有貝多芬的才華,立誓要做貝多芬第二。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李爾被發現有弱聽,但他不顧家人的勸阻,還是堅持要學習鋼琴,并且堅信自己就是貝多芬轉世。所有人都為李爾的刻苦和創作才華感到由衷的欽佩,然而李爾卻越來越不滿足,聽力有缺陷的他要付出比別人更加艱辛的努力,他也越來越清楚地感覺到自己和貝多芬之間的差距,于是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其實李爾已經做得很好了,遇到任何困難都從不氣餒,他的努力和才華受到了周圍人的一致肯定。然而,對自己過高的期待卻成了李爾痛苦的源泉。曾經,這個期待激勵著他前進,然而,越來越強烈的期待成了一種對自我的折磨。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做得不夠好,而是我們的期待太高。我們總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我們總認為自己擁有非凡的才華,總覺得我們應該比現在得到的更多,我們應該比現在站得更高,永遠不懂得滿足,于是我們越來越痛苦,越來越對自己失望,仿佛無論如何努力都達不到目標,仿佛自己所有的能力都被否定了。
欲望總是輕易地讓人迷失,因為它能破壞掉生活的既定規則和既定模式。我們妄圖造出一番新氣象、新天地,而事實上,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張適合自己發展的生活圖紙,而不是那些看似非常華美的設計。一旦心中產生了妄想,我們便注定會失望。
據說,蜈蚣原本像蛇一樣在地上爬行,而且動作敏捷,不過當它看到其他長腳的動物可以飛快地在地上奔馳的時候,它無比羨慕,于是就請求上帝盡可能地給它安上更多的腳,上帝答應了蜈蚣的請求,此后蜈蚣身上便長滿了腳。不過當蜈蚣興高采烈準備快速奔跑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很難統一協調好所有的腳,速度竟然比原先還慢了許多,于是懊悔不已。
當我們千方百計得到之前覬覦的東西時,不妨回過頭細看一下人生,自己是否得到了更多的幸福,自己又是不是如想象中的那樣幸福?我們常常身在福中不知福,等到失去了才要檢討自己做出的錯誤決定,可為什么當時就不能靜下心來仔細想想,自己的妄想和奢望是否真的正確。人生并非總是可以重來,人生也沒有多少次失去可以承受,當你漠視并主動拋棄自己的幸福時,生活往往不會再給你留下幸福的空間。
“幸福太瘦,指縫太寬”,當我們試圖張開大手去攫取更多的幸福時,幸福總是從手中稍縱即逝。妄想得到那些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忽視自己已經得到了的東西,結果最終一無所有。與其這樣,為何不緊緊抓住自己原有的那一份幸福呢?每個人都應該在分內所得中尋找幸福,并樹立幸福的標準,每個人都應該堅守自己的那一份所得,而這其實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妄圖得到更多,必定會失去更多。當我們面對各種名利誘惑時,不妨給自己一個斷絕念想的理由:生活已經給了我想要的東西。
哈佛大學博士、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提出了一個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所謂“效用”就是指你的個人能力給自己帶來的可支配物質的多少,而欲望則是指你對個人生活的要求。每個人的個人能力在短期內都不可能有太大的提高,也就是說個人在短期內所能支配的物質財富不會有很大的改觀,而獲得幸福感則主要靠把欲望縮小。所以,每個人都要上一堂如何獲得幸福的課程,不讓欲望迷失了心智,便能夠開心幸福地生活下去。
哈佛人生箴言
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爾伯認為:人們想象中的未來會與實際情況發生一些偏差,期望過高,必然會影響你的幸福感。對萬事萬物存有期待,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總是把期望值抬高,那么生活中一定不乏落差,也會因為這些落差而備受打擊,使原本在別人看來值得慶賀的事,也不能讓你感覺到有明顯的幸福感。
上一篇:不要成為情緒的奴隸
下一篇:專注于有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