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年老時欲傳衣缽,命各弟子在墻上作偈。掃地的慧能小和尚趁別人不在,也在墻上題了四句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看后大喜,就將衣缽傳給了慧能,慧能即后來的六祖。
一千多年過去了,當我們回頭再看這四句偈的時候,仍然不得不嘆服古人的智慧。短短幾句話,便將這世間人、世間事點得通透。在無數天花亂墜的解說和闡釋背后,其句中意則始終只有一層,那便是“空”。
這世間最令人難以了卻的,莫過于一個“情”字。
一個郁郁寡歡的年輕人來到五臺山尋求解脫。
寺里高僧問他:“年輕人,你因為什么而煩惱?”
年輕人說:“我愛一位姑娘,她曾經也愛我,可她后來愛上了我的朋友。我在失去愛情的同時,也失去了友誼。這讓我十分煩惱,不知道如何解脫?!?/p>
高僧說:“愛是什么?友誼又是什么?你可曾遇到過愛?你可曾真的愛過?”
年輕人一時被問住了,答不上話。
高僧微笑著繼續說:“年輕人,你既然不知道愛是什么,友誼又是什么,也不曾見過它,為什么說是為愛而煩惱呢?你若真愛姑娘,真愛你的朋友,就會寬恕他們的一切。你的煩惱,不在那位姑娘,也不在那個朋友,更不在看不見的愛和友誼上,而在你自己心里?!?/p>
年輕人趕緊問:“在我心里?那我是在為什么煩惱呢?”
高僧說:“為你心中的塵?!?/p>
年輕人急切地問:“那我要怎么將它拂去呢?”
高僧答:“心中本無塵,你怎么拂?”
年輕人不解地問:“大師,你一會兒說我心中有塵,一會兒又說無塵,我心中究竟有沒有塵呢?我又該怎么消除煩惱呢?”
高僧答:“原本沒有煩惱,可你覺得有煩惱,煩惱就會在你心里滋生,這煩惱就是塵。你覺得自己沒有煩惱,煩惱自然就消逝了,心中也就無塵了。煩惱的起落,是一個從無到有再到無的過程。世間萬事萬物也是如此,草葉間原沒有花,如果花開時有人為之驚喜,那么花敗時必然有人為之嗟嘆?;ㄩ_了又謝,對沒有見到它的人來說,就是不存在。即使有人見過它,它的存在也不過是剎那的幻影。既是幻影,何必為之煩惱?念由心生。你只要記住把心掃空,然后讓它起善念,煩惱就不消自除了。”
年輕人似有所悟,點了點頭,下山去了。
回到家中,他躺在床上,反復咀嚼著高僧說的話,“念由心生”四個字在耳畔久久回蕩。年輕人開始回想自己對這姑娘最初的印象,她的美、她的好,猶如那花香,淡而不艷,有恰似無,縈繞在心間。這么想時,他的心情就愉快起來,姑娘仿佛從未遠去,她的美好就一直留在他的心間。
他再想起好友往昔對自己的情誼,也不禁慚愧起來。好友和姑娘既是兩情相悅,就應該是值得祝福的一對。兩個美好的人結合在一起,自己應該感到高興才是,自己之所以不高興,是起了嫉妒心,起了貪欲,這都是自己的惡念在作祟。
想明白后,年輕人不再整日躲在家里嗟嘆。他找到了姑娘和好友,真誠地為他們送上了祝福。姑娘和好友也十分高興,與他和好如初了。
每個人最難解脫的,除了“情”,還有“欲”?!坝弊譃橐粋€“谷”,一個“欠”。谷物對人來說是缺不得的東西,一旦缺了,就會饑餓,從而引出想念、追求。欲有多種,如財欲、色欲、名欲、食欲、情欲,等等。饑餓讓人產生食欲,精神的空虛讓人產生財欲、情欲、名欲、色欲。一個人的腸胃尚有限,吃飽食欲就滿足了??删裰麉s很可怕,因為它永遠都滿足不了。
曾有個布衣,于山間勞作,自食其力。日間插秧種菜,偶然抬頭看看藍天白云;夜晚點燈夜讀,聽妻兒說話,日子過得平淡卻充實。一日,布衣在城里做生意的鄰人給妻子買了一件好看的綢衣,布衣見了十分羨慕,決定挑著家里的余糧去城里賣了,也給自己的妻子買一件綢衣。
到了城里,布衣見街道上的人一個個身著綾羅綢緞,瀟灑闊氣,不禁大開眼界。他想:原來生活可以這么美好,我也一定要過上這樣的生活。
數年中,布衣漸漸放棄了種糧種菜的生活,學著鄰人做起了生意。由于布衣踏實肯干,他的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不久就發家致富了。布衣家也擁有了一座豪宅,家中資產千萬,頓頓都有美酒佳肴,人人都穿綾羅綢緞,真是好不富貴。
可是,好日子過了沒幾天,突然闖入一群強盜,把布衣家洗劫一空。幾年辛苦創建的家業被毀于一旦,布衣心里十分凄苦。正當他愁苦之時,鄰人告訴他:“做生意人是沒有保障的。你要想生活富貴又穩定,不如去當官。那些盜賊,也只敢欺負老百姓,哪里聽說過有盜賊洗劫當官的啊?”
布衣一聽有理,于是借錢捐了個貢生,在城里當了一個小官。當小官自然不如當大官,當沒有實權的官自然不如當有權的官,就這樣,布衣想盡各種辦法,一步一步往上爬。等他如愿以償當上大官時,已經年過半百了。不過,他總算什么都有了:家中廣廈千萬,佳肴美酒無數,嬌妻美妾成群。
可是,當大官似乎還有煩惱,就是不能自由自在。官場中暗流洶涌,布衣整天要看著皇帝的臉色行事,還要應對同僚的排擠,日子過得戰戰兢兢。
一次,布衣陷入了各派紛爭的旋渦,他站在左邊不是,站在右邊也不是,站在中間更不是,愁得整夜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正發愁間,他在迷迷糊糊中看見一團白光從門外飄進來,漸漸顯出一位白衣仙人,說:“布衣,你不是心中有煩惱嗎?有煩惱且隨我來,我帶你去看看沒有煩惱的極樂仙境?!?/p>
布衣應答一聲,輕飄飄地從床上起來,隨著那白衣人騰云駕霧,來到一處云山霧海的仙境。
布衣環顧四周,這里除了漫無邊際的云海,別的什么都沒有,大驚道:“這就是你說的極樂仙境嗎?這里既沒房子,也沒鮮果、美酒,連一個做伴的人都沒有,怎么會快樂和滿足呢?”
那仙人道:“神仙本來就無身無形,不過是天地間的一股精氣。它無所往,又無所不往,浩浩蕩蕩,飄飄忽忽,沒有拘束,有什么煩惱?其實,每個凡人的靈魂也是精氣凝成的,原本與神仙一樣,沒有煩惱。煩惱是因為受到了俗世間的各種束縛,錢財、名利、情色,每一樣都是束縛。一個人對這些所求越多,所受的束縛就越大,煩惱就越重。那世間最可悲的人,就是那些把自己深深套在了俗物中的人。他們已經沒有了靈魂,只是一具行尸走肉。你瞧!”
仙人說著,把布衣帶到一座仙池邊,指給他看凡間形形色色的人的生活:那凡間之人,有人為追求財富賣兒鬻女,揮霍盡錢財后孤老死去;有人渾身被錦繡綾羅包裹,心中卻千瘡百孔;有人年輕時風光無限,追捧者無數,年老色衰時身邊卻冷冷清清,常暗自對鏡流淚;有人仗勢欺人,失勢時被人騎在胯下當豬狗牛馬;有人貪財好色,花天酒地,卻不得好死;有人身份至尊,享盡世間一切榮華富貴,卻沒有一個知心的家人或朋友。
一幕幕圖景從布衣眼前飄過,忽然,眼前飄過一個熟悉的人影。定睛一瞧,原來是自己。他看見自己已經死了,正躺在棺材里迅速腐爛。他寵愛的妻妾們紛紛另嫁他人,舊人就成了新人,過得好不快活,早把他忘在九霄云外了。他那養尊處優慣了的兒子不久就把他的家產揮霍殆盡,如今衣衫襤褸,正可憐地蹲在一堵墻邊乞討呢。

布衣看著看著,心中無限悲傷,他問仙人:“難道我已經死了嗎?難道我辛辛苦苦努力的結果竟然就是這樣的嗎?”
仙人哈哈大笑說:“你把自己視為那一個俗世的軀體,你就已經死了;如果你把自己視為天地間的精魂,你怎么會死呢?這池中照出的不過是種種幻象,你若能從這幻象中悟得大道理,你就會復活。要不然,我也救不了你了?!?/p>
布衣跪下來,連連磕頭,只聽神仙大喊一聲:“仙本在你自己心中,你緣何求我!”說完一閃不見了。
布衣在大喊中驚醒,原來不過是一場夢。布衣覺得這不是一個平凡的夢,于是細細品味仙人之語,心中有所悟,遣散妾奴,攜妻帶子辭官還鄉去了。
從此,布衣回到故里,重新過起了躬耕自資的生活。粗米淡菜、幾間茅房,用心細細體味,竟然遠比那佳肴、宮殿可愛、親切許多。白天,他荷鋤上山,累了就看看天,自己的心就像天上的云,飛得很遠很遠。這種舒適和愜意,這種自由與放松,他很久沒有體會了,頓時,心中一陣釋然。
布衣臨終時,內心十分平靜滿足,他把自己的夢告訴了妻子和兒子,說自己要去見那仙人了,并希望他兒子牢記他的教誨,這樣就可以永遠快樂,沒有煩惱。
心靈感悟
佛家認為,世間事,原本就是真真假假,如夢如幻。幻由空生,又歸于空。人們追求的、在意的,即便得到了,最終也將轉瞬即逝。
生為世間人,我們無法都像佛一樣看空一切,求得永無煩惱的極樂世界,但如果明白了“空”的道理,至少可以放下一些煩惱,學會無為而為。煩惱無法了結,就不了了之;憂愁如果無法排遣,就不遣遣之。這,也是人生的一種智慧。
上一篇: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下一篇:夢想在未來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