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恩——發(fā)現(xiàn)核裂變的化學家
哈恩簡介
諾貝爾得獎者小簡介
姓名:哈恩(Otto Hand)
出生年代:1879-1968
職稱:德國化學家
國家:德國
個人情況:哈恩就讀于馬爾堡大學化學系,1901年獲得博士學位。1904年到英國倫敦,在放射化學家拉姆塞指導下工作。他在提純鐳的試驗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的放射性物質(zhì),稱其為放射性元素釷。1906年哈恩回到柏林大學任教。1911-1914年,哈恩在新成立的凱薩——威廉化學研究所,領導放射化學小組工作。1917年他與奧地利物理學家梅特勒發(fā)現(xiàn)新的放射性元素鏷。1934年他用意大利物理學家E·費密的方法,研究中子轟擊天然重元素所得到的放射性產(chǎn)物。1938年哈恩與斯特拉斯曼確證:中子轟擊鈾后所得到的產(chǎn)物之一是一個比鋇原子輕很多的碎片,說明鈾原子已分裂為兩個較輕的原子,他們命名此現(xiàn)象為核裂變,這是當時一項重大科學發(fā)現(xiàn)。1944年哈恩因發(fā)現(xiàn)核裂變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66年他和梅特勒、斯特拉斯曼等獲得了費密獎金。哈恩于1968年7月28日在德國Cotangent去世,享年89歲。
哈恩成功的故事——堅持不懈、無私奉獻
“和平是無法通過暴力獲得的,只有通過理解才能獲得和平。”
——哈恩
奧托·哈恩(1879-1968)德國的杰出科學家,以研究元素同位素和放射化學著稱。
我們知道,原子彈的制成是基于原子核裂變原理,而這一后來震驚世界的秘密,卻是奧托·哈恩首先發(fā)現(xiàn)的,這一點則罕為人知,雖然他從事這項研究的初衷并非研制具有大規(guī)模殺傷力的核武器。
當波蘭早已被俄國、德國、奧地利三國瓜分,華沙處在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殘暴時,哈恩博士和邁特納博士就在一個地下室里找到一間木匠的工作房,他們就在那里設置了他們的實驗室。作為化學家,哈恩博士的興趣在于發(fā)現(xiàn)新的化學元素和它們的性質(zhì);而邁特納博士則關心這些新元素的放射性。兩個人在放射性領域里都做著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
然而哈恩則抓住了歷史向他提供的難逢機遇。在他的一生中,曾經(jīng)得到過拉姆賽(英國化學家,190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盧瑟福(英國化學家,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等名家的悉心指導。選擇機會,你會走上一條成功的道路;抓住機會,你會成就人生的輝煌。在拉姆賽的勸導下,他放棄了進入化學工業(yè)界的念頭,投身放射化學這一新的領域作深入的探索。1905年哈恩專程前往加拿大蒙特利爾的麥吉爾大學,向當時公認的鐳的研究權威盧瑟福教授求教,并且得以與鮑爾伍德等著名放射化學家一起討論問題。在盧瑟福這位一生培養(yǎng)出12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的化學大師身邊,哈恩學到了許多東西。盧瑟福對科學研究的熱忱和充沛的精力,也激勵了哈恩和他的同事們。由此可以看出,一個具備成功能力的人士要想成功,他必須在一個充滿成功的環(huán)境中磨煉自己。1906年哈恩返回柏林后,在凱撒·威廉化學研究所任化學教授。1907年秋天,他遇到了來柏林進行短暫訪問的奧地利女物理學家莉斯·梅特涅,從此兩人開始了長達30年卓有成效的合作,共同發(fā)表了多篇有關放射化學方面的論文,在科學史上開創(chuàng)了由兩個不同國籍、不同學科特長和不同性別的科學家長期合作、共同發(fā)展的范例。
哈恩的重大發(fā)現(xiàn)是“重核裂變反應”。正當哈恩和梅特涅一起致力于這一研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了。德軍占領奧地利后,梅特涅因是猶太人,為躲避納粹的瘋狂迫害,只得逃離柏林到瑞典斯德哥爾摩避難。哈恩如失膀臂,但他沒有灰心喪氣、怨天由人,也從未放棄自己對研究事業(yè)的努力。在戰(zhàn)爭中還堅持著自己的夢想、自己的事業(yè),這種如此敬業(yè)的精神、如此堅持不懈的努力值得我們大家去學習。
不久,他與另一位德國物理學家弗里茨·斯特拉斯曼合作,又開始了新的嘗試和探索。1938年末,當他們用一種慢中子來轟擊鈾核時,竟出人意料地發(fā)生了一種異乎尋常的情況:反應不僅迅速強烈、釋放出很高的能量,而且鈾核分裂成為一些原子序數(shù)小得多的、更輕的物質(zhì)成分。難道這就是核裂變?起初哈恩雖然意識到這不是一般的放射性嬗變,但也不敢肯定這就是裂變。他把實驗結果和自己的想法寫信告訴了梅特涅,他得到了梅特涅的有力支持。梅特涅在復信中明確指出:“這種現(xiàn)象可能就是我們當初曾設想過的鈾核的一種分裂。”后來,哈恩經(jīng)過多次試驗驗證,終于肯定了這種反應就是鈾235的裂變。
盡管當時奧托·哈恩發(fā)現(xiàn)核裂變還沒有他的同胞倫琴教授發(fā)現(xiàn)X射線的影響大,但就其對改變?nèi)祟惿钆c發(fā)展所產(chǎn)生的后果而言,核裂變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人工核裂變的試驗成功,是近代科學史上的一項偉大突破,它開創(chuàng)了人類利用原子能的新紀元,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因此,奧托·哈恩榮獲1944年諾貝爾化學獎,這與他堅持不懈、無私奉獻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教育啟迪
我們不知道自己要走多少步才能到達目標,當我們踏上第一千步的時候,仍然可能遭到失敗。因為,生命的獎賞遠在旅途的終點,而非起點附近。但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成功就藏在拐角后面,除非拐了彎,否則,我們永遠不知道有多遠。再前進一步,如果沒有用,就再向前一點,事實上,每次進步一點點并不太難。
我們要不斷地鼓勵自己再堅持一下,因為每一次的失敗都會為下一次的成功增加機會的。這一次的拒絕就是下一次的贊同;這一次皺起眉頭就是下一次舒展的笑容;今天的不幸,往往預示著明天的好運。夜幕降臨,回想一天的遭遇,我們要心存感激。因為我們深知,只有失敗多次,才能成功,成功往往是孕育在再堅持一下之中。
上一篇:博勞格——綠色革命之父
下一篇:埃米爾·貝林——世界第一個諾貝爾醫(yī)學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