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安·艾克曼——腳氣病治療方法的發現者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簡介
諾貝爾得獎者小簡介
姓名:克里斯蒂安·艾克曼(ChristiaanEijkman)
出生年代:1858年-
職稱:研究員
國家:荷蘭
個人情況:從阿姆斯特丹大學畢業后,到印度尼西亞當軍醫,后因患瘧疾退役回國。1886年他重返印尼爪哇,建立實驗室,繼續進行腳氣病研究。他發現腳氣病的病因不是由細菌傳染,而是因為缺少維生素B1。這個發現使他在1929年獲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1930年逝世。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成功的故事——付出多一點
我有塔索的生平,有我自己的生平,我把這兩個奇特人物和他們的特性融在一起,我心中就浮起塔索的形象。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
19世紀80年代,腳氣病在荷蘭統治下的東印度群島上流行,數萬人因此病而死亡。為此,荷蘭政府在1886年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開展研究防治腳氣病的工作。荷蘭醫生克里斯蒂安·艾克曼也參加了這個委員會。
經過兩年多的研究,委員會里的科學家和醫生都認為,腳氣病是一種多發性的神經炎,此外,他們還從腳氣病人血液中分離出了一種球菌,確認球菌就是引發腳氣病的元兇,最后,委員會得出一種結論:腳氣病是一種傳染病。很多人認為已經大功告成,于是就班師回國了。
但是,腳氣病仍在流行,并且還沒有找到防止它的方法。艾克曼覺得在問題沒有獲得最終解決之前,他還不能回國。于是,他繼續著這種病的研究工作,并擔任了新成立的病理解剖學和細菌學的實驗室主任。
1896年,艾克曼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這里不僅人會生腳氣病,就是家養的雞也生腳氣病。于是艾克曼決定用雞來做實驗,以此來探索腳氣病的病理。
剛開始,艾克曼仍把著眼點放在對“腳氣病病菌”的搜尋上。他把病雞的腳和內臟做成各種切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又把喂雞的食料作了嚴格的消毒,甚至還精心設計了新的環境良好的雞舍。令人沮喪的是,雞照樣生腳氣病。在他特意建立的養雞場里,雞常常一批一批地死去。
一天,養雞場的飼養員生病了,新來了一個飼養員代替他。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在新來的飼養員飼養下,一群病雞慢慢地恢復了健康。這是怎么一回事呢?艾克曼百思不得其解。
過了3個月,原來的飼養員病好了,回到了飼養場里。更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雞又開始生起腳氣病來了。這一下,艾克曼豁然開竅:問題一定出在飼養員身上。
經過調查后,艾克曼明白了其中的奧秘。原來,原先那個飼養員是個節儉的人,總是用食堂里吃剩下來的白米飯喂雞;而那個臨時代替的飼養員可不愿意花費時間去收集這些剩飯,他用米糠喂雞。于是,艾克曼連忙做了這樣的試驗:他買了一批健康的雞,一半用白米飯喂養,一半用米糠喂養。結果發現,用白米飯喂養的雞,很快就生腳氣病了;而用米糠喂養的,卻一直很健康。
“毫無疑問,腳氣病一定和食物有關。”艾克曼恍然大悟。但在這時,另一個搞腳氣研究的高木也作出了類似的發現。只是,高木的研究到此就中止了,而艾克曼卻還要繼續研究下去。
1911年,波蘭生化學家芬克,在艾克曼等人的實驗基礎上,采取了一種獨特的提取方法,從米糠中成功地提取到一種晶體物質。這種物質含氮,為堿性,屬于胺類。因此,芬克把它稱為“生命胺”。這就是艾克曼所說的可以防治腳氣病的物質,現在我們稱它為維生素“B1”。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他最終成功了,是那種愿意比別人多付出的精神讓他走向了成功。試想,如果他也是在半途中沒有堅持,那么我們將永遠不會認識他。比別人多付出一點點,成功就在前面。
教育啟迪
或許很多人都是有過這樣的經歷:最后一趟班車總是在自己內心感到絕望的時候到來了。其實做任何事情都一樣,堅持就是勝利。因為成功從來都不會讓一個持之以恒的人空手而歸的。
成功就是比別人多付出一點,正是因為艾克曼比別人多付出了一份努力,比別人多思考了一段時間,所以他取得成功也是必然的。
有時候,成功與失敗往往只差一步,有時候,你往往多付出那一點,多走那一步,也許成功就在你的眼前。
上一篇:保羅·安·薩默爾森——經濟學界的最后一個通才
下一篇:內丁·戈迪默——一顆最明亮的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