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長跳響屐舞的美女西施
那是在春秋時期,有一個著名的美女舞師,她的名字叫“西施”,出生于浙江諸暨的苧蘿山村。西施是我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稱西子,她天生麗質,是當時最有名的舞師。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她天生麗質,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中的“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的經典傳說”。
越王勾踐在國難當頭之際,他忍辱負重,想以身救國。當時,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受到吳軍圍攻,他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人質。當勾踐釋歸后臥薪嘗膽,他圖謀復國的計謀。
大夫范蠡針對吳王的弱點,獻給勾踐了滅吳的9種策略,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計了。大夫范蠡便奉命巡行全國,去勘察美女舞師了。
一天,范蠡來到苧蘿村,他遇到了鄭旦和西施這一對姊妹花,他將鄭旦和西施帶回會稽,教習她們歌舞,準備獻給吳王夫差。
當時,越王勾踐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3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但西施只具備了兩個條件,她還缺乏善歌舞這個最重要的條件。
于是,越王勾踐花了3年時間,派人專門教導西施歌舞、步履、禮儀等,終于將西施培養成一個實至名歸的舞女。
西施每日發憤苦練,她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姿態極其婀娜迷人。后來西施被訓練禮節姿態,她逐漸由一位民間的浣紗女成為修養有素的舞女,她舉手投足之間,均顯出攝人的體態美,待人接物,也十分得體。
最后,勾踐又給她制作華麗適體的宮裝,這才將她進獻給吳王夫差。當時,西施款款而來,在金碧輝煌的圓形舞臺上,吳王興起,為她親自吹簫伴奏。
后來,四周簾幕微垂,燈挑爐暖,輕如薄紗的西施的裙。西施開始像細水一般動了起來,像絲,像紗,像一種飄然的感覺,從遠而近,而近而遠。
西施輕盈的舞步,四座驚起,周圍之人,時而嘆息,時而激動不已。夫差見到西施腰如水蛇,面如紅粉,纖纖細手,無比動人。
吳王夫差欣賞了西施的歌舞后,他十分高興。夫差在姑蘇建造春宵宮,修筑了大池,池中設青龍舟,他每日與西施為水戲,后來他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
西施最擅長跳一種叫“響屐舞”的舞蹈了,夫差又專門為她筑“響屐廊”,他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
西施腳穿木屐,裙系小鈴,在婀娜優美舞姿中時,木屐踏在木板上,發出沉重的“錚錚嗒嗒”回聲和裙上小鈴清脆歡快的“叮叮當當”聲相互交織,別有一番迷人的風味。
西施的響屐舞,使夫差如醉如癡。最終,勾踐成功利用西施牽制了吳王夫差,打敗了吳國。
其實,春秋時期是政治多元化的時代,也是西周分封制度發展的必然結果。周代諸侯大國此時發展趨于緩慢,而異姓諸侯則勢力崛起,形成春秋爭霸、爭戰紛亂的雄闊歷史場面。
西周初期分封的“八百諸侯”,到了春秋時期并為170多個大小侯國。一些小國又成為大國的附庸,大國爭強稱霸,形成了春秋時期5個大國爭強的情形,史稱“春秋五霸”。
關于西施的結局一共有三種說法。一種說吳亡后,西施和范蠡駕扁舟,入太湖,不知所終;還有一種是吳亡后被沉溺于江中,其實由于史書沒有明確記載,西施的歸宿也只好千古存疑了。不過,自從西施始終后,響屐舞便失傳了,只存在于古籍文獻描述中。
上一篇:擅長獨特踽步舞的趙飛燕
下一篇:放棄玩耍而練舞的阿依吐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