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這難得的機遇
那是再幾年以前的一天,偏僻的小山村突然開進了一輛汽車,這可是件新鮮事,全村人都圍了過來。過了會兒,從車上走下幾個人,其中一個穿黑皮夾克的中年男子問大家:“你們想不想演電影?誰想演請站出來!”
一連問了好幾遍,村民們都不敢吱聲,好多人只顧和身邊的人自言自語。這時,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子站了出來,說道:“我想演。”
她長得并不漂亮,單眼皮,臉蛋紅撲撲的,透著一股山里孩子特有的倔強和淳樸。
“你會唱歌嗎?”中年男子問。
“會!”女孩子大方地回答。
“那你現(xiàn)在就唱一個!”
“行!”女孩開口就唱,“我們的祖國是花園……”一邊唱還一邊扭。
村民大笑。因為她的歌唱得實在不怎么好聽,不但跑了調(diào),而且唱到一半還忘了詞。沒想到,中年男子卻用手一指:“好,就是你了!”
這個勇敢地向前邁了一步的女孩子就是魏敏芝。他幸運地被大導演張藝謀選中,在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出任女主角,名字很快傳遍了大江南北。
對于機遇,對于成功,人們總有各種各樣的說法。然而,有些時候,機遇在一些人面前確實是平等的。只是當機遇突然出現(xiàn)在面前時,有人卻遲疑了、猶豫了,結(jié)果與之擦肩而過;而有的人卻能主動上前,大膽追求,于是便贏得了機遇的傾心。千萬別輕視那小小的一步,就是它,可能會改變你的一生。
還有一個故事,是說以色列人常把蒲公英送給擁有智慧的窮人,他們認為,這個世界上,窮人和沙漠里的蒲公英一樣,發(fā)展自己的機會極少極少,但只要擁有蒲公英一樣的品格,在機會來臨之際,果斷地抓住,同樣會成為一個富裕和了不起的人。
在以色列,一位行為學家在年輕的乞丐中搞了一次施舍活動,施舍物有3種:四百新謝克爾、一套西裝和一盆以色列蒲公英。
施舍過程中,行為學家搞了一個統(tǒng)計,統(tǒng)計結(jié)果是:近90%的乞丐要了四百新謝克爾,近10%的乞丐要了西裝,只有百分之零點幾的乞丐要了蒲公英。
10年后,這位行為學家對當初參加施舍活動的乞丐進行了跟蹤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jié)果為:要新謝克爾的乞丐,至今基本仍為乞丐;要西裝的乞丐,大部分成了藍領或白領;要蒲公英的乞丐,全部成了富翁。
針對令眾人迷惑的結(jié)果,行為學家做出了如下解釋:要新謝克爾的乞丐,在拿錢時,心里想到的收獲,這種只想收獲,不想付出的人,只能永遠是乞丐。要西裝的乞丐,在拿西裝時,心中想到的是改變。
他們認為,只要改變一下自己,哪怕是稍為改變一下自己的形象,就有可能改變自己的一生。他們正是通過這種不斷地改變,使自己由乞丐變成了藍領或白領。
要蒲公英的乞丐,在拿蒲公英時,心中想到的是機遇。他們知道,得到的這種蒲公英,不是一般的蒲公英,它原產(chǎn)于地中海東部的沙漠中。
它不是按季節(jié)舒展自己的生命,如果沒有雨,它們一生一世都不會開花,但是,只要有一場小雨,不論這場雨多么小,也不論在什么時候落下,它們都會抓住這難得的機遇,迅速長出花朵,并在雨水蒸發(fā)干之前,做完受孕、結(jié)子、傳播等所有的事情。
這三種不同的心態(tài)和性格也就造就了三種完全不同的人生。
上一篇:抓住客戶的虛榮心
下一篇:披荊斬棘自立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