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養正
——中國古代的啟蒙教育
作者簡介
郭莉莉:教育科學學院2014級教育學專業的學生,擔任2014級教育班的生活班長。曾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兩次專業二等獎學金,曾獲得“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志愿者”稱號,曾在?!?a href="http://m.tenkaichikennel.net/shiji/nalanxingde/"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納蘭性德杯”征文大賽中獲得三等獎。
“啟蒙教育”顧名思義是對兒童啟發教導,使其擺脫蒙昧狀態,是對三到六歲的兒童所施行的教育?!懊伞敝傅氖莾和r候的迷蒙狀態,“童蒙”就是說幼兒懵懂的特點,因此古人就把幼兒教育稱作“蒙學”,對兒童剛開始的教育叫“童蒙教育”,也叫“啟蒙教育”。
“童蒙養正”出自《易經》,“蒙以養正,圣功也”,一語道出了啟蒙教育的最高目標——養正。在兒童的童蒙期,一片天真,未染惡習,由德高望重的老師來啟蒙,培養他們正確的禮儀規范,優秀品質,使他們成為圣賢之人。
古代把人生教育分為四個階段: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年養德。這四個階段,童蒙養正尤為重要。孟子說:“教者必以正”。所以啟蒙教育便是養正教育。
啟蒙教育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方面是教導孩子禮儀進退,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另一方面是教孩子認字讀書。
首先講怎樣培養孩子的禮儀規范,朱熹著書《童蒙須知》,其中講:“夫童蒙教育,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語步趨,次及灑掃涓潔,次及讀書寫文字?!边@方面的教育是由家長來完成的,屬于家庭教育的內容。由此可知,古代幼兒的家庭教育,都是從日常生活的穿衣吃飯、讀書寫字、灑掃應對進退等小事中,培養孩子的至誠恭敬之心。宋代理學大家程頤、程顥的母親侯氏,在教導子女穿衣吃飯、言語步趨等方面,可謂是典范。侯氏前后育有五子一女,但僅有程頤、程顥存活,她親自教育兩個孩子,對他們嚴加管教,未曾溺愛。程頤程顥剛學走路,跌倒了,家人害怕孩子哭,就趕緊要去把孩子扶起來,結果侯氏就斥責:如果你們舉止安定徐緩,怎么會跌倒?吃飯的時候,侯氏就讓兒子坐在自己身邊,見到兒子吃飯挑食,就說,你們從小貪圖美味,長大后怎么得了?現在想想我們小時候走路摔倒了,媽媽是不是趕緊把我們扶起來,怕我們哭了;要是挑食不吃飯,父母還追在后面哄我們多吃一口。這也許是我們成不了圣賢的原因吧!不過沒關系,多學學侯氏,當不了圣賢,做偉人的母親也不錯啊!侯氏教導兒子不可惡言罵人,兒子有過失從來不包庇他們。在母親的教導下,程氏兄弟一生不挑剔衣服、飲食,從不惡口罵人,都成為賢德之人,且名揚天下。
習大大畢業于清華大學,同屬清華學子,接受同樣的教育,為什么他能成為國家最高領導人?或許能在家庭教育方面找到原因,談到他與眾不同的家庭教育就必須提習大大的父親:習仲勛。習老先生曾任國務院副總理兼秘書長,年少時很喜歡學習古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學經典,都深諳于胸,倒背如流。習大大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舉止,效仿先輩為人處世的風范,養成了忠孝友愛、勤勞儉樸的優良品德。習老先生勤勞儉樸的作風對子孫影響深遠,習大大在給父親八十八歲的賀信中寫到,自己從父親那里得到了很多寶貴的財富,學父親做人,學父親做事,學父親的信仰,學父親的赤子情懷,學父親的簡樸生活,父親的高尚品德,使他終身受益?!皟€以養德”這是明智的父母留給子孫的傳家之寶,也是習老先生以身垂范、福佑子孫的淳樸家風??磥砑彝ザY儀道德的啟蒙作用不可小覷。
前面講了啟蒙教育怎么培養禮儀進退,我們再來講啟蒙教育的另一個內容“認字讀書”,古人是怎么認字讀書的呢?就一點,吟唱。那時候老師教《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千字文》,老師教,學生就跟著讀,讀書時每個人都要出聲,但又不能大聲,免得影響別人。這個度的把握,就是以先生聽得到為準。每個學生都出聲讀,又不影響別人,這種小聲讀的情況,有個詞形容,叫作“書聲瑯瑯”?,F在很多人都寫成朗誦的“朗”,這個“朗”的意思是走進學校,聽到學生們在大聲讀書。但是正確的“瑯”是美玉的意思,兩塊美玉相碰,還大聲,那不就碎了?“書聲瑯瑯”是形容讀書的聲音像兩塊美玉相碰,發出美妙的聲音,聲音不大,而且各不相同,但是匯聚在一起又很好聽,因為它是吟誦的,是唱的!走進學校,聽到學生們在各自讀書,旋律優美動聽,聲音不大但是又匯聚在一起,真是一種享受!就是“書聲瑯瑯”。當然,每個學生都在小聲讀,先生聽得見,學生也聽得見。但是聲音的音量又不大,可以在自己讀書的時候屏蔽掉別人的聲音,專心讀自己的書。這就是專注力的養成,現在很多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稍微有點吵鬧就不能專心,就受不了。古時私塾的這種讀書方式,則太妙了,時時刻刻都在培養學生的定力。
由古觀今,再看看我們今天的啟蒙教育,孩子還在肚子里的時候就開始聽貝多芬、莫扎特鋼琴曲,上幼兒園就開始學英語,學寫字,上了小學每個周末各種輔導班,英語班、數學班、舞蹈、鋼琴,孩子忙得團團轉,還振振有詞,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全面發展,結果,孩子是挺全面發展的,竟然為了“蘋果”逼得母親下跪,甚至動手毆打父母,對父母大呼小叫,孩子在家中處處為尊,家里排位,經常是孩子第一,寵物第二,父母墊底,不敬重父母的現象隨處可見。我們是不是應該思考一下,我們的教育到底出現了什么問題?我們對父母的恭敬之心去了哪?經常有人說過去孩子是父母的“傀儡”,所以我們要解放兒童,但是矯枉過正,變成了現在這樣。那在座的各位,我們未來的教師是不是應該做點兒什么,比如讓孩子讀經典啟蒙,或者在教室設置一個經典讀書角,每天讓孩子們讀經典,培養他們的禮儀進退,其實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可能有人會問了,我們為什么一定要讀經典來啟蒙?很簡單,就像我們現在說嬰兒階段最好的食品是“母乳”,傳統的優秀經典就是最適合孩子啟蒙的營養豐富的“母乳”。
中國經典的長廊“書聲瑯瑯”,讓孩子們用經典啟蒙,不是要讓他們學習很多的知識,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培養孩子的浩然正氣,讓他們養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剛的人格。
西方的教育是很先進,但是我們的傳統教育也有可取之處,我非常希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夠把目光駐足于傳統教育,回歸傳統。畢竟,一個家庭也好,一個國家也罷,必須要有歸屬,要有根,因為沒有根就沒有力量。
☆教師點評:張溫雅
童蒙養正,是中華傳統教育的基礎,是人才成長的根基?!坝變吼B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年養德”,教育貫穿的人生的各個階段,這篇文章主要介紹的是童蒙養正這個階段。俗語也常說“三歲看老”,意思就是孩子年幼時候的教育影響一生,話語雖短卻深刻地說明了幼兒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這篇《童蒙養正》,通過對古人啟蒙教育的研究,借鑒古時童蒙教育的優秀經驗,既向我們介紹了古人教育的優秀成果,使我們感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教導我們年輕的教育工作者,“希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夠把目光駐足于傳統教育,回歸傳統。一個家庭也好,一個國家也罷,必須要有歸屬,要有根,因為沒有根就沒有力量?!边@是民族文化的自信,這是呼喚傳統教育智慧的回歸。
這篇文章見解純正,立意深遠,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語言的堆砌,字里行間卻流露出對教育事業的熱愛。立德樹人,這是教育的根本,也是底線,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懷揣一份熱愛,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偉大事業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教師簡介:張溫雅,碩士,助教,教育科學學院分團委副書記兼學工辦副主任。
上一篇:穿越武俠經典之《笑傲江湖》
下一篇:簡簡單單,干干凈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