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隊非小事
作者簡介
張玉嬌:教育科學學院2014級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任2014級小學教育班的生活班長。曾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兩次專業一等獎學金,曾獲得“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稱號。
我們的生活中幾乎處處都要排隊:坐公共汽車要排隊上車,到影院看電影要排隊買票,在商店要排隊付錢,就連上趟公共洗手間,人多的時候也要排隊……可是,我們身邊總有一些人為了自己方便,用盡各種招數來插隊。
有一期金星秀,恰好說到插隊的事。“我帶著我的孩子去旅游,到了機場,帶著他們安安靜靜在那排著隊。身邊就有個女的嘴里叼著飛機票,風風火火地就跑過來了,就插在我們前面了。于是我就跟孩子說:‘孩子,咱們后撤一點,讓阿姨先走。’孩子們就奇怪了說:‘不是我們先排隊在前面的嗎?’我說:‘孩子,那位阿姨坐公交車坐慣了,沒坐過飛機,她不知道飛機上,每個人都有座位的。’結果前面那個老娘們聽到了就說:‘怎么說話的,誰沒坐過飛機!’我說:‘還問我怎么說話的,你自己怎么做人的?沒看見小孩子都知道排隊,你大人不知道排隊!’那個老娘們看我比她還橫,就不吱聲了。”
在一旁看節目的我不禁直呼金星做得簡直痛快,真是大快人心!因為在我們身邊像這樣不遵守秩序,胡亂插隊給人帶來種種不便的,大有人在。
根據我的經歷和觀察,插隊大致可以分為四類:1.群體分散型,多名伙伴排不同的隊,待其中一人快輪到時,原本排在其他隊的伙伴便會趕過來,導致后面的人需要等待更長時間。2.見縫插針型,這些人常常占據在售票窗口的位置,向售票員問東問西,麻痹后面的人,然后見機行事地插進來買票,一切看起來那么自然。3.厚顏無恥型,這個不用多說,大家也能明白,這類人一般毫不顧及別人的眼光,坦然地插進隊伍。4.另起爐灶型,這類人一般會選擇在長龍旁邊另排一個隊,誤導后來的人排在自己身后,久而久之那邊排的隊也逐漸形成規模,真假難辨。
這么多的插隊方式,我猜你們也一定遇到過幾種,或者你們還遇到過更加奇葩的插隊。總而言之,這些人為了插隊,想盡各種辦法。
可能說到這里,還有人在想插隊無非是一件小事,不管他們用什么辦法,插隊代表個人素質的高低,誰愛插隊就插隊唄,我不理他就好了。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插隊真的只代表個人素質高低嗎?它真的是一件小事嗎?
一篇名為《美國網民發帖炫耀毆打中國插隊游客》的文章曾在網絡上吵得沸沸揚揚。有些網民高呼打得好,也有網民抗議說這是一種歧視。而這爭議的尾音尚未落下,《上海老夫婦看病插隊被拒扇醫生耳光》的新聞又爆了出來。實際上,近十多年來,美國社交網絡上就經常有人吐槽中國人愛插隊的事情,每每都能引來很多美國網民的圍觀和共鳴。不僅如此,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等海外媒體也曾專門對“中國人為什么那么愛插隊”這類主題進行過討論。
顯然,“愛插隊”已經成了貼在中國人前額上的一個醒目標簽。看似小小的插隊現象,它反映的不再僅僅是一個人素質的高低,不再是一件小事。它更加關乎一個民族的素質、一個國家的形象。
然而,相反在其他國家卻存在著“排隊景觀”。
如英國,這是一個異常熱衷于排隊的國家。超市、公交車站、郵局、戲院……任何你能想到的地方,英國人都在排隊。人們會安靜地、很有禮貌地站在隊伍里等著,插隊現象很少發生。“英國人就算獨自一人,也會整整齊齊地排成一個人的隊伍。”匈牙利作家喬治·麥克斯的這句名言貼切地總結了英國人對于排隊的態度。
再如日本,日本人愛排隊,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從老人到小孩兒,無論在哪里,要買什么,他們都會自覺排隊。來過日本的人,也一定或多或少體驗過日本的排隊文化。排隊看似簡單的一件事情,給日本社會帶來了一種“秩序之美”,也值得世人借鑒。
國外為什么能夠形成“排隊景觀”?
首先,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接受這樣的教育:排隊是一種人們必須遵守的規則與道德標準。這樣的教育不僅在學校里經常灌輸,還深入每個家庭中。家長帶著孩子去車站、電影院等公共場所時,也會時刻提醒孩子要排好隊。日久天長,日積月累,孩子們的腦子里也就形成了排隊的概念,排隊的習慣也就這么養成了。
其次,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就是社會提供了便于排隊的外部條件。比如在許多人口密集的場合,如商場,他們會設有回旋式的等候區,防止日曬雨淋;為方便人們提前排隊等候,公共汽車都能嚴格地在設定好的某時某分到達固定位置;在一些隊伍過于龐大的場合,會有工作人員配合疏導;有的國家甚至是用近乎嚴苛的法律來規范國民的行為,如根據《日本國輕犯罪法》規定,排隊“加塞”根據情節輕重,將被處以100萬日元以下罰款甚至被拘留24小時。
而相比之下我們國家很多地方往往沒有做到這些。當然,以上都只是客觀原因。排隊講究的是自律,而自律說白了還是內因在起作用。
其實近些年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國民素質也有很大地提升。我們國家為此也做了很多努力。為了方便市民,我國很多城市在一些公共場所,如銀行、車站售票點等地,專門劃定了排隊區域,提示市民不要插隊。應該說,在明確的標識的規范下,絕大部分市民都能夠自覺排隊。
然而毀掉一個群體的聲譽常常只需要幾個個例,給整個群體正名卻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從這一點上看,洗去中國人插隊的標簽實在任重而道遠。
☆教師點評:孫崇勇
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往往表現在點滴小事上,小的事情都做不好,想做大事情是不可能的,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對于強調公平與公德的當今社會,排隊作為一種維持公共秩序的最基本形式,規范人們的公共行為舉止,何樂而不為?
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我們身邊處處存在的插隊現象。接下來引用節目“金星秀”中關于插隊的敘述。作者又根據自身經歷,生動地將插隊的種類總結為以下四種:群體分散型、見縫插針型、厚顏無恥型、另起爐灶型。接下來引出插隊是一件小事,作者圍繞此論點列舉事例證明,插隊不但不是一件小事。
自私自利,只想自己方便,不顧他人內心感受,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要改變一些人愛插隊的不良行為現象,洗去中國人“愛插隊”的標簽,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遵守秩序的意識,最后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把插隊當作一件小事,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自覺排隊、不插隊。
教師簡介:孫崇勇,博士,副教授,心理研究所副所長,碩士生導師。
上一篇:我的夢,中國夢——青年支教,薪火相傳,代代弘揚
下一篇:敢,讓生活因你而不同